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冬瓜

    冬瓜
    (《本草经集注》)

    【异名】白瓜、水芝((本经)),蔬?(《广志》),白冬瓜(《别录》),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诜),蔬?(《群芳谱》),东瓜(《羸涯胜览》),枕瓜(《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冬瓜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密被黄褐色刺毛,卷须分枝。单叶互生;具长柄,柄长达10余厘米;叶片阔卵形或近于肾形,长15~3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具5~7棱角或呈浅裂状,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5~15厘米,花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锯齿,花冠黄色,5裂几至基部,直径6~10厘米,花瓣外展,长3~5厘米,雄蕊5,联生成3枚,其中2枚较宽,花药2室,另外1枚较窄,花药1室;雌花柄短,长不及5厘米,子房下位,长椭圆形,密被柔毛,柱头3裂,略扭曲。瓠果肉质。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30~60厘米,直径20~35厘米;果皮淡绿色,表面具-层白色蜡质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卵形,边缘通常具一棱边,有的栽培品种边缘平滑。花期5~6月。果期6~8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冬瓜藤)、叶(冬瓜叶)、果皮(冬瓜皮)、果瓤(冬瓜瓤)、种子(冬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化学成分】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61毫克。

    与雄花比较,雌花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较多;并含天门冬素,雄花中无。

    【性味】甘淡,凉。

    ①《别录》:"味甘,微寒。"

    ②陶弘景:"性冷利。"

    ③《饮膳正要》:"味甘,平微寒,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⑤《玉楸药解》:"味酸甘,微寒。"

    【归经】入肺、大小肠、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

    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

    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

    ④《日华子本草》:"除烦。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

    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

    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

    ⑦《日用本草》:"瘥五淋。"

    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

    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亦治水肿,消暑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两;煨熟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①孟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②崔禹镐《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③《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④《医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溃也。"

    【选方】①治水气浮肿喘满:大冬瓜一枚,先于头边切一盖子,取出中间瓤不用,赤小豆(水淘净),填满冬瓜中,再用盖子合了,用竹签签定,以麻线系,纸筋黄泥通身固济,窨干,用糯谷破取糠片两大箩,埋冬瓜在内,以火著糠内煨之,侯火尽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净,薄切作片子,并豆一处焙干。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汤送下,不拘时候,小溲利为验,(《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②治消渴: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圣济总录》)

    ③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瓜头去瓤,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丸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数。忌猪肉、冷水。(《近效方》)

    ④治小儿生-个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渴者:绞冬瓜汁服之。(《千金方》)

    ⑤治小儿渴利:单捣冬瓜汁饮之。(《千金方》)

    ⑥治伤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冬瓜一枚,黄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古今录验方》)

    ⑦治发背砍死者: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当烂,截去更合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痔疼痛:冬瓜汤洗。(《经验方》)

    ⑨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捣烂涂之。(《千金方》)

    ⑩治马汗入疮:干冬瓜烧研,洗净敷之。(《纲目》)

    ⑾治食鱼中毒:饮冬瓜汁。(《小品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