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蔷薇花

    蔷薇花
    (《医林纂要》)

    【异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

    【植物形态】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
    落叶小灌木,高达2米。茎、枝多尖刺,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被柔毛;托叶极明显,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边缘篦状深裂。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绒毛;花瓣5片,心脏形或广倒卵形,凹头;雄蕊多数;花柱无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

    本植物的根(蔷薇根)、茎(蔷薇枝),叶(蔷薇叶)、果实(营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花柱有白毛,其他与上种同。参见"小金樱"条。

    【化学成分】花含黄芪甙,又含挥发油0.02~0.03%左右。

    【性味】甘,凉。

    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功用主治】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

    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宜忌】《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选方】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