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水蓼

    水蓼
    (《唐本草》)

    【异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子草、红蓼子草(《重庆草药》),白辣蓼(《中国药植图鉴》),胡辣蓼(《东北植药图志》),痛骨消(《广西药植名录》),红辣蓼(《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假辣蓼,斑蕉萆(《广西中草药》),水辣蓼、小叶辣蓼(《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蓼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
    生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实(寥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红褐色至红紫色,有浅纵皱,节部膨大;质坚而脆,断面稍呈纤维性,皮部菲薄,浅砖红色,本部白色,中空。叶片干枯,灰绿或黄棕色,多皱缩破碎;托叶鞘状,棕黄色,常破裂。有时带花序,花多数脱落,花蕾米粒状。味辛辣。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蓼的种类很多,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

    【性味】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冷,无毒。"

    ③《纲目》:"蓼叶,辛,温,无毒。"

    ④《本草求原》:"苦湿,平。"

    【功用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①《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③《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④《纲目》:"杀虫。"

    ⑤《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⑦《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⑧《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②《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选方】①治干霍乱不吐利,四肢烦,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择切)各二两。上二味,以水五盏,煎取三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水蓼饮)

    ②治风寒太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水泻:红辣蓼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麦芽四钱。水煎,早晚饭前二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脚痛成疮:水蓼(锉)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候疮干自安。(《经验方》)

    ⑦治阴发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鲜蓼草十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石灰一两。二味调匀,入磁罐收贮封固。如遇阴毒,将笔蘸点患处,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外科启玄》蓼草膏)

    ⑧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

    ⑨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鲜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装胶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龄酌减。重症可用干草2~3两(鲜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总量4~6两,直至症状消失盾再服1剂。治疗菌痢、肠炎182例,有效率约95%。疗程1~3天。有报道用30%水蓼煎剂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儿酌减。治疗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药物治愈。疗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泻及制菌作用,无抗药性。

    ②治疗子宫出血
    采用水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内,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没,常温静置48小时(每天搅拌3次),然后过滤,得滤液约2000毫升,密闭贮存。每服20毫升,2小时1次。共治疗子宫出血20例,疗程1~4天,全部治愈。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