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檀香

    檀香
    (《别录》)

    【异名】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裕香(《纲目》)。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

    【植物形态】檀香
    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光滑无毛。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小形,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无毛;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在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与蜜腺互生,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

    本植物心材中的树脂(檀香泥)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药材】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化学成分】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油酸、紫檀萜醛。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性味】辛,温。

    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

    ②《珍珠囊》:"甘苦。"

    ③《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②《本草通玄》:"脾,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①陶弘警:"消风肿。"

    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

    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宜忌】《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选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钱(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

    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霍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

    ⑤解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名家论述】①李杲:"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②《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③《本草求真》:"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