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中草药搜索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中草药:

    草药-紫苏梗

    紫苏梗
    (《本草蒙筌》)

    【异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

    【采集】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前者称为"老苏梗",后者称为"嫩苏梗"。

    【药材】老苏梗:呈方柱形,有槽。长0.3~1米,中部直径约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质硬体轻,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老而粗壮、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
    产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同属植物白苏的茎(白苏梗)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参见"白苏梗"条。

    【炮制】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辛甘,微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药品化义》:"味甘微辛,性微温。"

    ③《本草崇原》:"气味辛,平。"

    【归经】《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用主治】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②《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选方】①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②治水肿:紫苏梗八钱,大蒜根三钱,老姜皮五钱,冬瓜皮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名家论述】①《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胀满。"

    ②《侣山堂类辩》:"紫苏枝茎能通血脉,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治咽膈饱闷,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而心主脉,血脉疏通,则食饮自化。《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下血,通其络脉,使血有所归,则吐下自止。"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1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