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的毛病 |
|||
作者:萧言生 |
|||
经期发热(太溪和照海不会让你经期发热) 月经期间,发低热,手心脚心很烫,心浮气躁,嗓子发乾,爱喝水,月经偏少,舌红少苔。 这是阴虚。 人的体质分虚实,有以上情况的朋友属阴虚体质。月经期间,阴津(血)大量流失,导致身体更虚,不能敛阳,阳气浮在表面上,所以五心(双手双足以及心)烦热;阴虚津少,滋润不足,就老觉得口发乾,想喝水;同时,阴虚则热胜,火热煎熬阴血,使得月经偏少。 虚则补之,我们要做的是补阴,配合降虚火。 补阴要用太溪,肾经的原穴,它在内踝尖后的凹陷处,与人体的元气相通。 《甲乙经》说:热病烦心,就是指阴虚火旺引起的虚热。 降虚火要选照海穴。它既然是肾经的穴位,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上连脑下连肾,可以引上炎的虚火下行。具体位置在内脚踝下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每天下午5~7点按揉两侧太溪穴和照海穴各3分钟,再用手指从太溪穴经照海穴推,10次左右。 饮食建议:枸杞子泡水代茶饮,可以养阴补血,还可以用牛奶冲阿胶粉或者将阿胶用黄酒炀化炖成果冻服用。 这里我再介绍一种汉代流传的药疗方---百合鸡子黄汤。这是《金匮要略》里记载的,所谓“鸡子黄”就是蛋黄,要用1个柴鸡蛋黄。选用7枚鲜百合,掰成一瓣一瓣的,用清水泡一夜,等出了白沫,把水倒掉。放入锅里,加清水烧开后,用慢火煮30分钟,然后倒入搅匀的蛋黄,再次沸腾以后,放点冰糖调味。百合是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蛋黄可以滋阴清热,这味汤专门针对虚热,此外还可以润肺美容。
经期情绪低落(心俞、神门可让你经期情绪正常如斯) 月经的时候,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地伤感,白天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晚上失眠多梦。 这是心血不足惹的祸。本身心血不足,月经时大量气血又被派到冲任,心血更虚了。心主管神志,“单位”待遇不好,“员工”就积极性不高,老想着跳槽,所以心血不足会情绪低落,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晚上心神应该是内敛的,但是由于心血不足,这个“员工”也不能踏实休息了,所以失眠多梦。 除祸根就要补养心血,安神定志,这时要用甘麦大枣汤配合心俞、神门穴。 甘麦大枣汤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方子,用药很简单,把20克小麦,9克甘草,5枚大枣放在砂锅里熬就可以了。其中小麦能心液,甘草泻心火和胃,大枣补血调胃。每天早晚各吃一次,不仅能治月经期情绪不好,治抑郁症也有效! 心俞,看名字就知道是膀胱经上的背俞穴,背俞偏重于补,心处于慢性、虚性的状态要用心俞。它在第五胸椎旁1.5寸,也就是两个手指的宽度。先找到肩胛骨靠内下的点,它对应的是第七胸椎,可以摸到骨头缝,向上数两块脊椎,就是第五胸椎了。这儿也是心功能的反应点,心血不足时心俞按起来又酸又疼。用手指按揉就是在补心了,艾灸更好,但是要注意多喝水,因为血虚的人更容易上火。 神门,意思是把人体内老想往外跑的“神”给关住。它是心经的原穴,可以补充心脏的原动力,《大成》里说它“主心性痴呆,健忘”,究其原因是它能补心气,养心血。气血足了,神有所养,自然踏实了,神志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它在两手腕的横纹上,弯曲小拇指,牵动手腕上的肌腱,肌腱靠里就是神门的位置。 操作方法:月经时喝甘麦大枣汤,每天早晚2次,中午11~1点,按揉两侧神门穴2分钟,艾灸或者按揉两侧心俞2分钟,因为此时是心经经气最旺的时辰。尤其是夏天,出汗太多,汗为心之液,也会损伤心气心血,更要注意补心。 饮食注意:不要吃太咸。因为五行中咸入肾,肾水克心火,吃太咸的话会使肾的承受力过重,进一步损伤心气心血。
经期口腔溃疡(太溪和大钟揉一揉就会好) 月经时口腔溃疡,心烦热,口干咽乾,失眠多梦,舌红。 这是阴虚火旺,我见过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偏瘦的人,体质偏阴虚,容易上火,也就是“瘦人多火”。月经前,人的冲气盛,夹带著虚火上行,灼伤口舌,引起口腔溃疡;火扰心神,所以白天心烦,晚上失眠。 这时要每天按揉养阴的穴位,太溪和大钟。 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跟肾的原气相通;大钟是肾经的络穴,沟通阴阳。这两个穴位属于“原络配穴”,是选穴时很经典的一对,可以滋阴降火。下午5~7点时用手指按揉两侧太溪和大钟各2分钟。其中太溪在内踝尖后的凹陷处,大钟在内脚踝的后下方的凹陷处。 还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知柏地黄丸,它滋阴降火的作用很强,能快速解决阴虚上火的情况。但是里面的黄柏、知母清热力量很大,不适合长期吃,否则会体寒,拉肚子。建议只是有溃疡的时候吃。胃不好,怕拉肚子的话,可以用10克菊花、10克金银花,3克甘草,开水冲泡,代茶饮,力量比较平和。 阴虚火旺的体质要从生活习惯上改。 首先不要熬夜,白天属阳,夜间属阴,晚上正是养阴的时候,所以一定不要熬夜。 饮食上多吃梨、百合、山药、麦冬、荸荠等。长吃生梨,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百合、麦冬滋阴清热。少吃味重的东西,比如辣椒、咖喱等,它们很耗阴液的,本身就阴虚了,怎么能再雪上加霜呢? 介绍一款滋阴降火的美食---鲜百合银耳糖水。用鲜百合30克,银耳30克,悉尼1个,燕窝10~30克,加些冰糖,炖糖水喝,养阴凉血。
经期头痛(要用三穴补充气血) 每次快来月经时就会头痛,特别是前额和眉棱骨疼得厉害,浑身没劲,有时感觉心怦怦乱跳,提不上气来,这种情况前后要持续7~8天才好。 这是气血亏虚、经络不畅引起的。因为本身体质偏虚,经期或者经后气血更虚,头脑所需营养跟不上,所以头痛,但决不是头痛欲裂,而是慢慢煎熬,隐隐作痛,这正是虚的表现。肺主气,心主血,气血两虚影响到心肺,就会心悸气短。 要从根本上治经期头痛就要补气血。 足三里,后天之本,每天按揉或者艾灸,人体就像装了双核的处理器一样,水穀的运化、利用就提质提速。前额和眉棱骨属于阳明经,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其矛头直指头痛。 前额痛要使用分推法。大拇指分别抵住两侧太阳穴,其余4指从额头正中向两旁分推,再逐渐往上移动,直到发根的地方,完后在太阳穴和印堂上用力点按。 操作方法:每天早上7~9点〈胃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候〉按揉或者艾灸两侧足三里穴3分钟。月经前7天开始。同时分推前额,按揉太阳和印堂2分钟,直至月经结束。 戒掉一切寒凉之物。
经期头晕(只要三穴除体内痰浊即可) 平时不想吃饭,肚子胀,月经一来就头晕犯恶心,头很重,胸闷,经量少、色淡,周期变长了,37~38天一次,舌苔厚腻。 这是体内有痰浊,影响了冲任气血运行。 如果住所偏潮,喜欢吃甜食或者油腻的东西,这些都能使体内有痰浊。痰浊就是身体里的“雾”,会阻碍气的流通。月经前,冲脉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而痰浊管得紧紧的,不让气血出去,从而使更多气血聚积在一起,该升不升,该降不降。清气不升,头少了支撑,所以头晕头重;胃气不降,食物没法消化,所以肚子发胀。冲脉气血被锁住了,月经来源不足,所以量少颜色淡,周期长。 改善的办法就是除“雾”。雾怕两样东西,太阳和风,空气的流通即为风,所以要使用阳经或者调气的穴位,也就是丰隆、百会和膻中。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能使脾气升胃气降,一升一降,气就流通了,所以丰隆是化痰第一穴,有“凡有痰聚,必补丰隆”之说。它在外脚踝和膝盖的中间,距离小腿胫骨两横指,要每天早上7~9点艾灸3分钟。 百会是督脉的穴位,名字看起来像“一百条经交会”,其实是三阳五会,三条阳经外加督脉和肝经的交会穴,是阳、气的大本营,能同时调动太阳和风。它在头顶,是两耳尖往头顶联机的中点。每天起床后,用两食指重迭起来按压百会2分钟,力量要大。 膻中是任脉的穴位,也是气会、心包经募穴,能调整全身的气,正如《普济》所说:“膻中主气。”它在身体的前正中,两乳之间。气不顺时,手指按下去会很疼,要坚持每天按揉1分钟。三个穴位齐心协力,各展所长,一个月就能改变痰湿体质。 操作方法:早上起床后,按压百会穴2分钟,振奋阳气;早上7~9点艾灸两侧丰隆3分钟,化痰浊;晚上7~9点,按揉膻中穴2分钟,因为此时心包经最旺,作为心包募的膻中经气最旺。
经期腹泻(只需用脾俞祛掉虚寒就好) 每次来月经都会腹泻,一天要跑好多次厕所,有时脸也会肿肿的,月经量多,颜色淡。 这是脾气虚的缘故,年轻的女孩子比较常见,因为爱美节食减肥,只吃青菜水果,不吃主食和肉类,日子一久脾就出问题了,脾虚寒。月经的时候,气血都去充盈冲脉任脉了,脾气变得更虚,在人体内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脾是主运化水湿的,水湿不能正常排泄,下走大肠里就会引起腹泻,泛滥到皮肤会导致水肿。此外,脾还主统血,五行中属土,所以它像河岸一样,负责约束血行,土不牢固了,出去的经血就多了。 虚就要补,补脾气用背俞穴最见效。肩胛骨最下面跟第七椎相平,往下数到11椎,从正中线向外量1.5寸就可以找到脾俞穴。每天7~9点艾灸3分钟或者拔火罐5分钟最好。 还要配合吃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现在同仁堂有做好的成药小水丸,更方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