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元 |
||||
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寻求健康长寿的秘密---中医养病、治病之本而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耗尽了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可都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的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方法为什么能治病?其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效果好,有的不好?为什么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医药为什么都可以治病?西医化验看不出有治病的成分的药却能治病,其机理是什么?怎样才是最好的治病方法和养身方法?健康长寿的秘诀在哪里?人体(包括动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哪里?他们吃下去的食物是怎样转化成生命活动的能量、又是怎样释放出来满足肌体需要的?人体衰老的原因是什么?还有许许多多的怪病和用所谓现代医学解释不了的人体异常现象,这些一个个问题从我的中医治病之本--人体能量产供系统--经络理论中,能够解释得清清楚楚,也找到了彻底治癒许多疾病的方法,从而揭开了人类自有《黄帝内经》的历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用现代科学理论完整解释和应用《黄帝内经》的科学内涵,健康长寿将不再是人不可把握的了。 我们可以试著从现代科学的基因、遗传学方面;从病毒、细菌方面;从分子、原子方面等等微观世界来解释、回答许多与人体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但有一个至今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那就是人生命活动的能量是怎样转化来的?从化学方面的解释是食物(有机物)在人体内先转化为单糖,再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而这能量是在人体内什么地方释放的?怎样供给人体的?在当今发达国家,再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没有发现清楚。这个问题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人得病,大多数要痛和没有力气(没劲),人的力气(劲)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体疼痛的原因是什么?神经系统只是感受疼痛而已。人不病的时候,有力气(劲)也不痛,哪来力气(劲)?为什么不痛?这是揭开人体致病的关键和本质,这也是中医治病之本的实质。 人体除了能看得见的系统外,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系统--人体能量产供系统(经络),是人体能量产生和供给的发动机和运输线。血液循环系统,只是人体所需的物资运输系统,最终要通过能量产供系统,获取动力。如同烧油的发动机,血液循环系统只负责运输油料,而油料要在气缸里燃烧后释放热能,产生膨胀,推动气缸活塞运动、做功,转换为机械能或电能,则是能量产供系统完成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从一种形式的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人(包括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同样需要能量的转化。人体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界光合作用生成的碳水化合物(即光能),但人体内的能量是怎样在人体内转化分解释放出来的呢?能量系统是怎样运作、相互协调保证人体各大系统正常运转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家,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白,只是有许多假说而已。 能量这种事物,显然解剖人体后是看不见的,世界上有谁看见了能量,只能由活体去感受到有力而已。如同有人想把电线剖开,看里面的电量(力)是怎样输送的一样,结果什么也没有看见,不能说没有吧。计算电量的大小可以用电度表来测量,电量多,电度表就转得快,反之,就慢。人体能量供给的大小,以及供给线路是否通畅,也可以测量。中医通过把脉的“浮沉迟数虚实结代....”来分析,对比,从而“看”出是否有病的诊病方法是其有科学性的,其本质是判断人体的体能供给是否正常,偏差的大小,指导辩证,对“证”下药。 既然能量来自大自然的食物,能量供给的正常与否就与饮食的性质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也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中药与大多数食物的生物化学组成成份差不多,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不同点在于大多数中药的“四气”(寒凉温热)“五味”(酸甘苦辛咸)偏向性大;食物的“四气五味”偏向性小。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人们知道各种食物的性味后,就可以依照中医这一原则合理选择食物。实践证明这种分类法既符合实际,也符合物理学的原理,是再科学不过的了。食(药)物的“四气五味”的属性对在体内的碳水化合物燃烧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产生气(能量)的效果是不同的,每种食(药)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药)物的产气量(能量)的大小,释放的快慢,在十二经脉中那一根中运行作用明显(即归经)等等功效,便于针对不同的病中不同的“经络的病变”(既不正常的运行)进行用药(食物)治病。 我的经络畅通,学习《中药学》时,就分别食下不同性质的中药和食物后验证,真如神农尝百草书中所述一样,在不同的经脉中产生了或堵塞经络,或加快运行,或发热,或发冷等等的症状,说明古人书中对中药的归经分类所述的正确和科学。可惜当今绝大多数人(包括研究中医药的专家)没有感受过经络存在,是不能去很好理解掌握中医药的。他们怀疑或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是很正常的,你不能让那些研究了中医药很久却无法入门的人去相信中医药的科学性的。这也证实了“病从口入”的科学道理,除吃了不洁食品引起病变外,大多数是没有按“四气五味”的属性配合饮食,不能达到寒热相宜,阴阳平衡的目的,引起能量产供不平衡,经络不通而致病。 1、“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寒和凉性的食(药)物可以治疗阳症和热症,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药)物可以治疗阴症和寒症,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食物除“四性”外,还有一种没有明显寒凉或温热性质的食品,就称为平性,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这样能达到寒热相宜,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2、所谓“五味”,是指食(药)品本来滋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五味能入五脏,并起作用,据《灵枢·九针论》说:“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是谓五味”;另一方面五味与五脏又有排斥性,据《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说:“五禁,肝病禁辛,心(肾)病禁(甘)咸,脾(胃)病禁(甘)酸,(心)肾病禁甘(咸),肺病禁苦。”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淡味。五味各有其功能。以调和为宜,偏嗜则害。五味的阴阳属性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疾病所在的脏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同。《素问·五脏生成篇》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占也,五脏之气。”可见饮食治疗与食物的味关系密切。 辛入肺,肺主表。辛味食(药)物具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症;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甘入脾,甘味食(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症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酸入肝,肝主运化。酸味食(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症,可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 苦入心,心主血。苦味食物具有泻火清热解毒和化湿燥湿泻实作用,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肾入咸,咸味食(药)物具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属于热性的食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肉、猪头肉、虾子、螃蟹、鲤鱼、黄鱼、带鱼、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南瓜等。 属于温性的食品有:乌龟、鳖、鲫鱼、墨鱼、鱿鱼、牛乳、鹅肉、猪排骨、红白糖、花生油、芝麻油、豆油、黄豆、蚕豆、土豆、粳米、糯米、麦粉、扁豆、刀豆、红枣、香菇、黄花、冬笋、葱、大蒜、芥菜、韭菜、红薯、荔枝、桂圆、柑、橙、橘、苹果等。 属于平性的食品有:猪肉、猪肝、鸡蛋、白木耳、百合、赤小豆、豌豆、萝卜、莲子、藕、山药、菠菜、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豆角、葫芦等。 属于凉性的食品有:鸭蛋、蜂蜜、紫菜、海带、绿豆、冬瓜、西瓜、苦瓜、丝瓜、苦菜、黄瓜、莴苣、苋菜、竹笋、黑木耳、香蕉、柿子、梨、豆腐等。 食(药)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配药饮食中选择更合理,更科学食(药)物,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经脉不仅能够运行气血,通调阴阳,濡养周身,而且对于诊治疾病,调理虚实,决断死生,对人的健康起决定性的作用。经脉里运行的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没有了他,人体就不能正常生存,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能量,保证经脉畅通,都是有治病的效果,凡是阻碍经脉畅通运行的治疗方法,都是错的。 “病从口入”、“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不同的地方,生长出的食品的“四气五味”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饮食偏好的不同,对人的身体健康、性格、思维、才智状况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因为不同食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的正常运转是起决定作用的。 |
||||
站长补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