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圆 |
||
作者:王焕华 出处:《中华食物养生大全》 |
||
【来源】无患子科木本植物龙眼的果肉。 【别名】桂圆,亚荔枝,益智。 【性味】性温,味甘。 【归经】心经,脾经。 【功效】补血,安神,益脑力,养心脾。 【成分】含葡萄糖、蔗糖、酒石酸、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腺嘌吟、胆碱、维哇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等。 【食法】鲜食。泡茶,煮粥,熬膏。 【食养】适合贫血病人,或年老气血不足,或产后体虚乏力,或营养不良者食用;适合心脾两虚所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者食用;适合心脏神经官能症、心慌心悸、头昏头晕者食用。 【食忌】平素内有痰火,或阴虚火旺,以及痰湿偏重之人,切勿多食常食;气滞腹胀、胸膈满闷、舌苔厚腻者,勿食为妥;患有 痤疮、外科痈肿疔疮、炎性感染者切勿食用;糖尿病者勿食。 【配伍】神经衰弱、心慌心悸者、龙眼肉配伍莲子肉食用;失眠盗汗健忘者,龙眼肉配伍酸枣仁煨汤服;气血两虚者,龙眼肉配伍西洋参熬膏食用;民间常用龙眼肉配伍枸杞子,或配伍鸡蛋煮食以补气养血。 【类比】古代医家常以龙眼肉加入白糖熬制成“玉灵膏”,其大补气血之力比中药人参、黄芪的功效还好,所以叉称之为“代参膏”。 【按语】由于龙眼肉中的有效成分能营养神经和脑组织,从而可以调整大脑皮层功能,改善甚至消除失眠和健忘,增强记忆力。此外,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龙眼肉能“轻身不老”的记载,近代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也证实龙眼肉确实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特别推荐】桂圆在我国南方各省以及台湾省均有分布,尤以福建和广东所产值量为佳,最著名的桂圆名品有福建莆田和云霄的“虎眼”、广东的“石硖龙眼”,历来畅销国内外。 |
||
作者:夏翔、施杞 出处:《中国食疗大全》 |
||
【科属与学名】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果实。 【别名与产地】亚荔枝、木弹、海珠丛、桂圆、宝圆等。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与功效】甘,温。益心脾,补气血,安神。 【临床应用】失眠多梦,心悸,健忘,产后无力,贫血,以及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疝气,湿疹。
【成分与营养】龙眼肉含有葡萄糖、蔗糖、酒石酸及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等。此外,磷、铁、钙和维生素C、维生素B都很丰富。 研究发现,龙眼肉除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脑细胞特别有益,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此外,龙眼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对癌细胞JTC-26也有抑制作用。 【文献摘要】
【按语】龙眼常吃可美颜色,润肌肤,有补精益髓的功效。所以李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龙眼常烘干制成桂圆乾,也可去壳、核而成桂圆肉,是著名的土特产。还可制成各种食品,如桂圆膏、桂圆酒是良好的滋补品。 龙眼具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的作用,被中医广泛应用于治疗贫血、神经衰弱、产后虚弱等病。龙眼核、根、叶、花也可作药用。 凡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附录】
|
||
作者:张锡纯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
||
龙眼肉味甘,气香,性平,液浓而润,为心脾要药。能滋生心血〈凡药之色赤液浓而甘者,皆能生血〉,兼能保合心气〈甘而且香者皆能助气〉,能滋补脾血〈味甘归脾〉,兼能强健胃〈气香能醒脾〉,故能治思虑过度,心脾两伤〈脾主思,过思则伤脾〉。或心虚怔忡,寝不成寐,或脾虚泄泻,或脾虚不能统血,致二便下血。为其味甘能培补脾土,即能有益肺金〈土生金〉,故又治肺虚劳嗽,痰中带血。食之甘香适口,以治小儿尤佳。 附案:一少年心中怔忡,夜不能寐,其脉弦硬微数,知其心脾血液短也,俾购龙眼肉,饭甑蒸熟,随便当点心,食之至斤余,病遂除根。 一六七岁童子,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服药亦无效。亦俾蒸熟龙眼肉服之,约日服两许,服旬日全癒。 一妇人年四十许,初因心中发热,气分不舒,医者投以清火理气之剂,遂泄泻不止。更延他医投以温补之剂,初服稍轻,久服则泻仍不止,一日夜四五次,迁延半载以为无药可医。后愚为诊视,脉虽濡弱而无弦数之象,知犹可治。但泻久身弱,虚汗淋漓,心中怔忡,饮食减少,踌躇再四,为拟方用龙眼肉、生山药、炒白术各一两,补脾兼补心肾,,数剂泻止,而汗则加多。遂于方中加生龙骨、生牡蛎各六钱,两剂汗止,又变为漫肿。盖从前泻时小便短少,泻止后小便仍少,水气下无出路,故蒸为汗,汗止又为漫肿也,斯非分利小便使水气下行不可,特其平素常觉腰际凉甚,利小便之药,凉者断不可服,遂去龙育、牡蛎,加椒目三钱,连服十剂全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