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下重药起死回生,中药奇效全在剂量 |
|||
编者:田原 |
|||
田原:中医的很多宝贝在历史长河中被冲刷,被修改了。这也是您遵循古中医学的原因之一?
李可:所谓的古中医学,应该是汉唐以前的中医学。汉唐以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这个时候中医就开始走向偏颇了。到了明清以后,李时珍那个年代,人们连药方的剂量都搞错了。 李时珍写那个《本草纲目》的时候啊,搜集了很多民间的验方,但是他那个方子有个什么特点?上面都没有剂量,拿不准该放多少,他那个年代的度量衡跟汉代的又有很大区别,好多的剂量都很大。究竟在临床实践当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也拿不准,那怎么办?就“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就是古代要用一两药物,现代把它用到一钱就可以了,十分之一。 这样的话,《伤寒论》也缴械了。《伤寒论》本来很厉害的,就象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一样,张仲景当时就明确了利用附子的毒性,生附子一枚破八片,有毒,破开后煮的效果要大得多,阳气衰亡时,附子毒性就是救命仙丹。但是这个将军现在没有刀也没有剑,近代光看到毒性,没有往更深层次去思考,力量肯定就弱了。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 我在60年代的时候,在实践中就发现,教科书里头那些古代的方子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子没有剂量,你得自个儿去琢磨。
田原:这可怎么办,连做医生的都得摸石头过河了。您开的方子药量都很大,如果按拳击来说,属于重量级的(笑)。您是怎么发现剂量的秘密的?
李可: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她儿子和我是朋友,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3剂药!我说你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你就再来找我。结果第二天他就来找我,说我妈情况很好,不但能够坐起来,还吃了很多东西,还张罗要下地帮儿媳妇做点家务活。我说不对,我昨天给你开了3剂药,,怎么一天就吃完了?他也摸不著头脑了,就回去跟他媳妇说,原来他媳妇一着急,3付药给熬在一块了(笑)。。1付一两半,3付就是100多克啊,水又加少了,药熬得剩下一点儿。他们就给老太太过一会儿餵一匙,餵了40多分锺,药吃完了,老太太眼睛睁开了,第二天就下炕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药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 后来到了80年代啊,我们国家考古,发现了一些个文物,其中就有东汉的度量衡器,叫“权”。“权”与《伤寒论》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度量标准,有液体的量法是升,有中药的量法----一斤是多少,一两是多少.......还有好多钱匕,相当于现代的药匙,比如把中药碾成末以后,病人要买一钱药,一钱是多少呢?你就量那么一钱倒在买药的人手里边儿。 当时啊,上海有位教授,他就根据这个东西做了具体的研究,研究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汉代的一两,就是《伤寒论》上写的一两啊,我们首先把它折算成10钱,1钱为3克,也就是说1两为30克,如果少于这个量,就不能治大病!但现代人多直接乘以15.625,认为1两为15.625克,正是30克的一半。
田原:如果后来没有发现这种新的汁算方法,大家可能还是无法理解,您怎么敢给病人用那么大的药量!(笑)看来您的眼光和胆量都是超前的。
李可:那可不敢当(笑),我当时就是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奥秘后,我就逐渐地查找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断层。为什么(伤寒论》的方子有时候也治不了病了。查来查去,从李时珍开始,就都变成现在的小方子了,几钱几分地的用,虽然也可以治好些个病,但我认为治不了大病,在重危急症领域起不了多少作用。
田原:也就是说《伤寒论》的理论虽然非常精炼,但在用药的剂量上如果没有到位,治病的效果肯定会要大打折扣?
李可:等于把那个方子肢解了,只剩一个空壳,它怎么能治病啊?所以我发现了这个东西以后,才开始用大剂量的附子给病人治病。那个很危险啊。
田原:何止危险,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那么多,已经犯法了。(笑)
李可:(笑)对啊,药典上规定最高剂量9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