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
|||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三两灸(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病机分析】 本方系少阳证之代表方。足少阳胆经循胸布脇,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阴,故往来寒热,这也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灵枢·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脇里。”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脇苦满,心烦,口苦,咽乾,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邪未入里,故舌苔薄白。脉弦,为少阳病之主脉。妇人中风,初起应有发热恶寒等证,数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则与太阳中风寒热发作不定时不同。以其得病之初,月经已来,血海空虚,发病之后,邪热乘虚而入,热与血结,故月经不当断而断,此为热入血室。寒热发作有时,亦为邪在少阳之征也。至于疟疾病,症见往来寒热。黄疸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肝胆,症见胸脇胀满,食欲不振,心烦呕恶,均属少阳病证。 【配伍意义】 伤寒,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在里者,则当攻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下之所宜,故用和解一法。 方中重用柴胡,其性昧苦辛微寒,入肝胆经,具有轻清升散、宣透疏解的特点,既能透达少阳之邪从外而散,又能疏泄气机之郁滞。《神农本草经》卷2谓其主治“寒热邪气”;《本草纲目》卷13谓其治“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本草正义》卷2则指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本草经疏)卷6称之为“少阳解表药”,故为君药。 黄芩苦寒,长于解肌热,《本草正》卷上认为善“退往来寒热”。在此以之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 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共使邪热外透内清,从而达到和解少阳之目的。正如《本草纲目》卷13所载:“黄芩,得柴胡退寒热”。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其中半夏辛温有毒,降逆之功颇著。《神农本草经》卷3谓其“主伤寒寒热....胸胀”;《名医别录》卷3记载该药主治“坚痞,时气呕逆”。生姜辛微温,既解半夏之毒,又助半夏和胃止呕,《名医别录》卷2指出该药功能“止呕吐”,《本草从新》卷11载其“畅胃口而开痰下食”,确有良效。 邪从太阳转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传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胆胃调和,则诸证自除。正如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所说: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故列于和解剂之首。 【临床运用】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者忌用本方。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易伤阴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