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
|||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I山萸肉、乾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 、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空心温水化 下。亦可水煎服。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分析】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不足不仅在诸阴虚证中最重,而且常变生诸证,临床表现复杂,故有“五脏之伤,肾为最重”之说(《医碥》卷2)。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 余,肾阴不足,精亏髓少,骨失所养,则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脑为髓之海,肾阴亏损,髓海空虚,则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则耳鸣耳聋 ;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损,水不制火,相火内扰精室,则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则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小儿囟门久不闭合,亦为肾虚生骨迟缓所致。由上可见,本证临床表现虽然繁杂,但均不出肾虚精亏,虚火内扰这一基本病机,且以阴虚为本,火动为标。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肾阴亏损,兼有虚火内扰之证而设,故从滋阴补肾立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中重用熟地黄,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本方之君药。 山茱萸酸温,主入肝经,滋补肝肾,秘涩精气,益肝血以生肾精;山药甘平,主入脾经,“健脾补虚,涩精固肾”(《景岳全书》卷49),补后天以充先天,二药同为臣药。君臣相协,不仅滋阴益肾之力相得益彰,而 且兼具养肝补脾之效。 肾为水脏,肾元虚馁每致水浊内停,故又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阴虚阳失所制,故以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泽泻以泄肾浊,又助山药之健运 以充养后天之本。三药相合,一则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除由肾虚而生之病理产物;二则制约上述滋补之药的副作用,使补而不滞气,涩而不恋邪,俱为佐药。 如此三味补药与三味泻药配伍,且补重于泻,寓泻于补,故补而不碍邪,泻而不伤正,共奏平补肾阴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二是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本方由六味药物组成,以熟地黄为君药,故名“六味地黄丸”。 【临床运用】
【使用注意】 本方虽有山药、茯苓之补脾助运,但毕竟熟地味厚滋腻,有碍运化,故脾虚食少以及便溏者当慎用。 【附方】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用治多种肾阴不足证候。 其中知柏地黄丸因加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故有滋阴泻火之功,适宜于肾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 杞菊地黄丸因加枸杞子滋阴养肝,菊花清肝明目,故有滋阴明目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现代亦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证者。 都气丸因加五味子敛肺止咳,故有补肾纳气之功,适用于肾阴亏损,肾不纳气之喘咳气逆。 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后世医著引用时又有多种名称,如加 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痘疹传心录》卷15)、冬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上)、八仙长寿丹(《医钞类编》卷13)、麦味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等,本方因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又加麦冬润肺养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故有滋补肺肾,, 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