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背后四位圣人的故事 |
|||
作者:杨力 |
|||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代表了《易经》成书的四个伟大时代,“四大圣人”不仅对《易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关于伏羲的故事 关于中国人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和女娲在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太极河边交尾,诞生了中国人。其实,伏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领。伏羲,又名包牺,也称皇羲,他生活在游牧业时代。 关于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仪,散发披肩,身披鹿皮,面色发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龙的象征,是一个智圣的形象。 伏羲还是公认的《易经》》的创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国预测学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头。 伏羲是我国的第一个智圣,他非常善于观察,《易经》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就是说伏羲很神,他因为善于观象(天象地理),还善于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于预测,能知生死,而一个智者必须是善于预测的,他因此也被奉为中国古代预测学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国符号文化之父,《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是中国的符号文化时代,那时候,人们以符号记事,这些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画八卦是符号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伏羲画八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上古时候,在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也就是太极图的诞生之处,有一天,伏羲看见一只龙马浮出水面,他惊奇地发现这只神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图象,于是伏羲就照著画了下来,这个图象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八卦。当然这只是个传说,那么伏羲又是怎样画的八卦呢? 我们说,八卦出自伏羲时代,但并非伏羲一人所画,它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对事物包括自然现象认识的总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观。而伏羲作为这一时期智慧的代表,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如图所示。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么?好多人都有这样的迷惑。 神秘的八卦被视为《易经》的象征,它由阴爻“--”、及阳爻“-”组成,原本是古天文学运动的标志,《易经》说它是“天地定位”。阴爻阳爻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阴阳文化的开端,是阴阳规律高度浓缩,对于中医学及养生学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启示,对此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有专门的讲述。 八卦分别代表天(乾卦)、地(坤卦)、水(坎卦)、火(离卦)、山(艮卦)、泽(兑卦)、风(巽卦)、雷(震卦)八种物质,用以推演自然及社会现象,它是古人从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观察并总结出来的物质符号,奠定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 伏羲是了不起的智者,八卦的发明,阴爻、阳爻的排列,被后世很多学者视为二进制的基石,甚至为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思维模式的基础。 第三,伏羲对于中华的养生学也是有很大贡献的。伏羲把火种引入了厨房,使我们中国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创了烹饪养生的先河。 正是由于伏羲的这些重大贡献,他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的陕西天水、河南洛阳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纪念馆及陵墓。
关于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周姬昌(公元前1213~公元前1117年),历史上又称为西伯,是商纣王时期周方国的领袖。由于他广施仁政,大力发展生产而使周方国日愈强盛,竟达到可与商纣王相抗衡的程度,《论语》记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并因此引起了商纣王的忌恨,于是被纣王囚于羑里城(当时殷都的监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 周文王被囚后,每日只是埋头研究八卦,凶残的纣王为了测试周文王的预测能力,便把他的儿子伯夷考杀了,做成肉羹让手下人送去监狱让周文王吃,周文王知道是纣王试探他,便强忍悲痛,把肉羹吞了下去,边咽边说:太好吃了!手下人向纣王报告后,纣王仰头大笑,说:都说姬昌是高人,我看非也,连自己亲儿子做成的肉羹都说好吃,这样的废物有何用,不如让他回去,还可显示我的仁明。于是周文王被放回周方国(同时周方国将带来的大批美女、财物献给了纣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纣王囚姬昌”。我到安阳时,曾经去参观了文王被囚的监狱,也看到了他吞儿子肉羹后吐的“吐儿塚”。 周文王脱身后,领导周方国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军事准备,为其子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这是后话。我先来讲讲“文王拘而演八卦”的故事。
演八卦和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囚七年,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创造了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大家来看一看: 跟伏羲的先天八卦相比,文王八卦进一步把八卦引申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用以推演无穷无尽的物质。就是《易经》》记载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八卦又称为经卦,把八个经卦互相叠加进行排列组合,就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发明,大大增强了其反映宇宙及万物复杂性的力度,从而使《易经》》运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从下面的六十四卦图看,它展现了一个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蕴含了阴阳气化的原理,与太极图的产生也有很深的渊源。
为(易经》注入了自强不息的内核 周文王被囚七年,忍辱负重,饱受昏庸残暴的纣王的虐待,不但没有就此消沉,反而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气魄,在脱身回国后,他领导国民奋发图强,在不屈中崛起,为后来以弱胜强灭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成就了《易经》》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文王时代正值我国商朝鼎盛之际,这是《易经》》的重要成书时代。商朝的社会历史及周朝的兴起、周灭商的历史事实、奴隶制早期封建制的急剧变革,在《易经》的爻辞里都有清晰的体现。《易经》》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能就出自周文王这个时期,正是周文王领导国民不屈不挠、历经十年奋发而崛起的最好写照。文王为《易经》注入了自强不息的内核,而自强不息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成为了道德养生的精髓。
关于周公的故事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是辅佐周国三代国君的大功臣。 周公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德圣”,他辅佐文王发展周国,文王死后,他协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又全力辅佐成王兴盛西周。 周公对于《易经》》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 第一,撰写了《易经》)的文字。 周公对《易经》)最大的贡献是“作爻辞”。周公所处的西周时代,是中国的第一个盛世,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易经》)中的许多内容就是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我的一部历史小说《千古王朝》,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第二,奠定了《易经》的仁义观。 周公,在历史上被视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梦会梦到周公。对此,我讲几个史书记载的故事来证实。 据《史记》记载:周公文武双全,武王灭商时,周公肩扛大旗护卫于左右,冲锋陷阵;武王即位,周公辅佐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武王重病,周公斋戒祈祷愿代武王去死;成王即位,年幼小,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后,周公北面称臣,还政于成王;在周公摄政的七年间,用三年平息了叛乱,顶著说他要篡政的恶言辅佐年幼的国君,把西周政权巩固下来,对西周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些事迹无不反映了周公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 “周公握发吐哺”的典故:《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就是说周公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勤政到了顾不上吃饭、顾不上洗头的程度,只要一听说有贤士来访,便吐下嘴中的饭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长发急忙去见贤士,担心因为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正如曹操《短歌行》所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武王伐纣誓师时,遇上大风刮断了帅旗,就在众人大惊失色时,是姜太公及周公挺身而出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姜太公折断了占卜的蓍草,脚踏碎了占筮的龟甲,怒喝道:“枯骨朽草,有何惧哉!”后来行军途中遇上山崩石滚,众人惊惧,周公又挺身而出说:此次不行,更待何时!除掉商纣这样的暴君正是上天的愿望,天怒正是表明要我们讨伐暴君。于是队伍又前进了,最终打败了纣王,夺取了胜利。灭纣后,大家都建议杀光纣王的下属,周公又坚决反对,从而安定了人心,周公还散鹿台之财给百姓,又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另外,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早期的礼乐制度,对西周社会的稳定及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让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么多关于周公的历史故事,无不体现了《易经》“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仁义观。正是周公的仁德和礼乐,奠定了《易经》“厚德载物”的道德风范。可以这样说,周公是历史上道德养生的第一个典范。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称孔夫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第一,发现《易经》并将其列入六经。 “韦编三绝”的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说:“读易,韦编三绝。”韦是指熟牛皮,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熟牛皮绳之类牢固的绳子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经》这样的书,需要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因此也是相当重的。孔子为了深入研究《易经》,并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但即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文与质了〈“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故事: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书》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爱好《易经》),在家则把书放在床头,出门就背在皮囊里。 孔子把《易经》)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将其作为教材,从此,《易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干,影响中国几千年。 第二,高举《易经》义理大旗。 “名观其义耳”的故事:据《周易帛书》载: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问孔子:“老师,你算命吗?”孔子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经》的哲理。”(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孔子高举《易经》》义理而不是占筮,引领了《易经》发展的主流。 什么叫义理呢?与其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象数,在此我一并给大家作个介绍: 义理:《易经》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顾也;艮,止也;兑,说也。”指哲理,社会科学的关系更密切,为孔孟儒家所推崇。 象数:《易经》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指物理,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密切,为老庄道家所推崇。 第三,参与《易经》的写作。 孔子时代是《易经》写作的一个重要时代,目前普遍认为,《易经》)非一人所写,但其中肯定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大量内容。因为孔子把《易经》作为教材列入“六经”之一,他当然会对《易经》)有所阐发及补充,孔子死后,子贡及其它弟子在教授六经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不对《易经》进行适当的补充。 第四,进一步奠定了《易经》》的仁义观。 《易经》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密切相关,一脉相承。这是后世仁德养生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养生故事 “鲜”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与学生一起郊游,大家在河中钓鱼,孔子让儿子架上吊锅,里边炖上了新鲜的羊肉。鱼钓上来后,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剖开洗净放到锅里,孔子和弟子们就吃了起来,子路说:“老师,这汤太好喝了,您怎么想起用羊肉炖鱼啊?”孔子说:“羊和鱼在一起最出美味,这个,鲜,字不就是由羊和鱼组成的吗?”弟子们点头说是,孔子又说,以后可记好了,要多吃鲜味的食品。孔子主张“味要鲜而少厚”的烹饪原理,对健康很有好处。 “不时,不食”的故事:冬天,颜回和子贡各自都带来了菜送给老师,子路带来的是乾春笋,颜回带来的是自己种的萝卜,孔子收下颜回的萝卜,却没有收子路的春笋,子路不满,问孔子为何不收春笋,孔子只说了四个字“不时,不食”。就是不是这个时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节菜的主张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如丧家犬”的故事: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徒一行来到宋国商丘,遭到宋国奸臣司马魋氏陷害,几乎被杀,后来子路扛著大刀护卫著孔子冲出了宋国,到了郑国城门外,不见了颜回,孔子正焦急著,颜回终于来了,师徒正庆幸生还,一个老农见了孔子狼狈的样子,笑孔子活像一只丧家之犬,孔子听了自嘲道;我真像一只丧家之犬吗?还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乐观豁达的心态可见一斑,这种乐观的心态也是其养生的一个方面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