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易经》阴阳观中的养生智慧 |
|||
作者:杨力 |
|||
人们都把阴阳看得很神秘,其实,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符号,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其实都是哲人。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哲理,充满了智慧,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当今之人,要达到养生长寿的理想境界,当然离不开东方最古老哲学----阴阳的和谐。 《易经》有一句最经典的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 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运动是宇宙事物运动的总规律。这一论断,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 阴阳是什么?《易经》说:“阴阳之义配日月”,就是说阴阳是太阳、月亮运动形成的。我们看简体“阴”字里有一个月,“阳”字里有一个日,就可以知道阴阳与天体宇宙运动的密切关系,难怪《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易经》的“易”字也是由日月构成的,可见阴阳是太阳、月亮运动的产物。《说文解字》中说:“阳,高明也”,即指阳是高处的、明亮的。“阴,水之南,山之北”,指阴是低处的、向北的。 在《易经》之前,阴阳只是作为人类对自然矛盾现象的认识:阴阳最早含义本于日照的向背,阳指向阳,向阳者可丰收;阴,指背阳,背阳者减产,所以盖房子要向阳,种庄稼要向阳。《易经》以阴爻“--”代表阴,以阳爻“-”象征阳。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易经·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两仪就是指太极阴阳合抱。 什么是阳?大凡奇数、光明、向阳、动态、刚健、向上、外在、正数、实性、温热、兴奋、开放....皆可归于阳。 什么是阴?凡是偶数、黑暗、背阴、静止、柔顺、向下、内在、负数、虚性、寒冷、抑制、关闭....皆可归于阴。 其实,在《易经》中有阴字无阳字,如中孚卦“鹤鸣在阴”。阴阳二字并见的是《国语·周语)说:“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 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论述阴阳哲理的专著。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明代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黄帝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易经》以吉凶祸福的矛盾转化为核心,通过卦辞、卦象、爻象、爻辞,反映了这一对立统一关系,处处体现了阴阳这一宇宙普遍规律。《易传》则对这一宇宙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作了最高水平的抽象概括,奠定了阴阳文化的基础。 在易学发展过程中,阴阳的基本原理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在哲理、物理及伦理方面,尽融阴阳观念,并使之成为中国阴阳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使阴阳由哲学术语质变为阴阳概念。阴阳不仅是《易经》的核心原理,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哲学、伦理、医学....皆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巨大。
阴阳是不停地消长转化的 六十四卦中蕴藏著一个重要的玄机,它关系著我们的中医学,也关系著中华养生学,那么这个玄机究竟是什么呢?这个玄机就蕴藏在十二消息卦中。 何谓十二消息卦?其中究竟藏著什么宝? 十二消息卦是六十四卦阴阳消长转化的浓缩,是通过阴阳爻的变化来反映阴阳消长转化规律的。 大家请看十二消息卦图:(请参考原书) 阴极必阳,阳长阴消:大家看最底下的坤卦六个爻都是阴爻,所以代表阴极;阴极必阳,!于是复卦长出一个阳爻,这叫做阴极一阳生;临卦长出两个阳爻;泰卦长出三个阳爻;大壮卦长出四个阳爻;夬卦长出五个阳爻,阳爻逐渐增多,这就叫做阳长阴消;到上最上面的乾卦,六个都是阳爻,这叫阳极,就是阳盛已极。 阳极必阴,阴长阳消:大家再看乾卦是阳极,阳极必阴,阳极一阴长,于是姤卦长出一个阴爻;遁卦长出两个阴爻;否卦长出三个阴爻;观卦长出四个阴爻;剥卦长出五个阴爻,这就叫阴长阳消;到了坤卦就是六个阴爻,那就是阴极。 所以阴极一阳生,阳长阴消;阳极一阴长,阴长阳消。这就是阴阳消长原理,也叫阴阳消息,在气功和养生学中都有应用。
阴阳是动静相兼的 动静原理是阴阳原理的又一重要内涵。 (易经》曰:“动静相兼而变作矣。”这是对阴阳原理的又一精辟概括。动静是阴阳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目的在于维护阴阳的动态平衡。其精髓在于: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短暂的。 “一阖一辟谓之变”。阖,合也,闭也。辟,开也。一开一合,代表一动一静。因为乾主动为开,坤主静为合。所以开合为动静之机,动静乃乾坤之用。 阴阳动静原理提示我们: 第一,宇宙运动产生阴阳气化,阴阳气化产生万物,包h生命,生命在于运动,但生命也包括相对静止。 第二,阳主动,阴主静。所谓“阳动阴静”。 第三,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这些原理在养生学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说,阳主动,动则生阳,阴主静,静则生阴,所以阳虚的人要以动养为主,阴虚的人要以静养为要。 一天中的上午,一月中的上弦,一年中的春夏天,因为此时是阳气渐长、阴气渐退之时,《易经》叫做阳长阴消阶段,阳虚者就适宜在这些时间段进行锻炼。反之,一天中的傍晚,一月中的下弦,一年中的秋冬,这些时候是大自然阴气渐长、阳气渐退的时候,《易经》叫做阴长阳消阶段,阴虚者就适宜在这些时间段进行静养,借助天时阴长的时候养阴。
阴阳是刚柔相济的 刚柔是阴阳范畴内的又一对矛盾统一体,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常刚柔是内外相济,上下合一的。所谓刚柔相济,正如《易经》所言:“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易经·系辞》)“刚柔合德而阴阳有体。”(《易经·系辞》) 也就是说:刚柔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为既济的,所以刚柔原理的精髓是刚柔相济,目的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其实,八卦也是阴阳刚柔互济的,目的在于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阳刚阴柔是《易经》阴阳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任何生命体都存在著阳刚和阴柔两部分,养生的重要原则是达到阴阳刚柔的和谐,二者缺一不可,比如骨属刚、筋性柔,所以既要跑跳以养骨,同样还需拉韧带以养筋。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就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的妙合。《易经》有句名言叫做:“刚柔合德,而阴阳有体。”(《易经·系辞》)“立地之道,曰刚与柔”,就是指出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柔中有刚,刚中寓柔。 我们的药食养生也同样是刚柔相济的:比如肝气旺、易怒的人,养生就应常吃一些柔肝缓肝的药食,如酸枣仁、白芍;反之,肝弱胆怯的人就应吃一些强肝壮胆的药食,如人参、黄芪之类。 再如,大风天不少腹泻病人属于脾弱肝旺,因风气太强,风气通于肝,使过强的肝气克伐脾土,于是导致痛泻,我们中医就有一张很好的处方----痛泻要方:柴胡1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陈皮6克。在这张处方中,用柴胡、芍药以柔肝,人参、白术以健脾,治疗此种痛泄效果非常好。 《易经》乾刚坤柔、刚健柔顺,正是阴阳刚柔的浓缩。这一点对于中国人的伦理气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智慧 我们看《易经》的太极图就可知道,宇宙万物都处在阴阳的动态平衡之中,生命也不例外,同样需要维系动态平衡。这就是阴阳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我把它总结为: 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就是说阳产生功能,阴产生形体。同时,阳主升,阳性热;阴主降,阴性寒。 阴阳的三大功能:
总之,《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就是说阴阳是无限划分的,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万事万物阴阳之中再有阴阳,这是无穷无尽的。
《易经》与中医的阴阳平衡理念 《易经》比《黄帝内经》成书早,其丰富的哲理及自然科学的原理渗透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吮吸了《易经》的精髓,并进行了卓越的发展,它把阴阳哲理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黄帝内经》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最好的证明。 《易经》的平衡观对中医学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黄帝内经》在生命功能方面发展了《易经》的平衡观,强调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础。在生理方面,《黄帝内经》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病理方面,则强调“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黄帝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平衡被破坏密切相关。在诊断方面以审查阴阳的变化为主要诊查原则,如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在治疗方面,以恢复阴阳平衡为宗旨,如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养生防病方面,以顺应内外阴阳的消长平衡为养生原则。总之,《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 第二,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受《易经》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的影响,《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人体的内在平衡,还尤其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黄帝内经》认为:大自然具有充分的自衡能力,如生态的稳定自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体的自衡、自稳能力也是惊人的,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平衡及心理上的自我平衡。这种自我平衡是通过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脏气之间的生、克、乘、侮以及经络之间的气血多少来实现的。 第三,总结了人与自然阴阳气化的平衡规律。 《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通过胜、复、郁、发气化规律总结了自然界的自我平衡机制,并以天道、气化、物候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了人与自然相应的平衡机制。“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表明宇宙气化之间是互相平衡的,太过的要被另一种气制约,不及的同样要受到另一种气的相助,从而使自然界的气化保持相对平衡。 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是以互根互制为前提的对立统一关系,《黄帝内经》把这种关系叫做阴平阳秘。一旦互根互制关系被破坏,那就势必导致阴阳之间的统一关系被破坏,从而导致阴阳失衡。
阴阳是怎样维系平衡的 阴阳双方是通过互根互制、消长转化关系来维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关系的。 先来说说阴阳的互根互制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之间是互根互用的,一句话即“阴生于阳,阳根于阴”,进一步说就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也就是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阳的互根关系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是互根互用的关系。宇宙万事万物如此,医学上也无不如是。我们以阳气和阴精(精、血、津、液)为例,阳化气,阴成形,所以阳气是功能,阴精代表物质,阳气和阴精是互相依存、互根互用的,缺了哪一方都不行,只要其中某一方面出现盛衰,就会出问题,阴阳就会失去平衡。 阴阳之间不仅是互根互用的,而且是相互制约的,当然这种制约是建立在互根基础上的,有了互根关系为前提,才有制约的可能。所谓制约,就是指阴阳双方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目的在于达到阴阳双方的协调。那么,阴阳双方是通过什么手段制约的?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的主要制约方式。所谓阴静阳躁,即躁动属阳,静止属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就是说阴阳双方通过动静关系影响阴阳消长,从而达到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临床上安静寡言、倦怠蜷卧的多属阴证;反之,躁动多言,外向不眠的多属阳证。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是指阴阳双方通过生长化收藏,进行互根互制,以达到双方协调。 再来说说阴阳的消长转化关系。 阴阳双方通过阴阳消长进行协调。所谓消长,就是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换句话说,就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极必阳,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结合四季阴阳消长转化来看:冬至为阴极,阴极阳生,于是从冬至到夏至是阳渐生、阴渐退(阳长阴消),昼渐长、温渐高;反之,夏至是阳极,阳极阴长,这样从夏至到冬至就是阴渐长、阳渐消(阴长阳消),夜渐长、温渐低。如此,一年四季通过阴阳消长转化协调生长化收藏及寒暑温凉,从而维持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所以,四季养生也就是把人的阴阳消长顺应于大自然的阴阳消长,从而得天之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维持生命三大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生命阴阳平衡的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其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即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和容颜发光。具体表现为生命活力强(有朝气、乐观、向上)、生理本能好(食、眠、性正常)和心理承受力强(应急能力强、应变能力强、适应力强、耐受力强及抵抗力五大能力强)。 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死上)。 对于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调整失衡,疾病就可好转。阴阳失衡导致亚健康的,要先检查有无潜在疾病,如有就尽早治疗:如无疾病,就休息及调整心态,并注意加强营养,加强睡眠,因为亚健康主要是累出来的阴阳失调。 在我的养生系列书中,我多次强调:要达到阴阳平衡,在养生上,一要保证足够的储备,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二要做到生命节能,这是现代人维持阴阳平衡的法宝。 养生为什么要节能呢?因为生命好比燃烧著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我们要珍惜生命的能量,通过节能养生来协调生命的阴阳平衡,具体包括三大方面: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慢养生是节能养生的绝招;低温养生是对生命火种的涵藏。静养生、慢养生、低温养生是呵护生命阴阳平衡的重要措施。 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食养生是对生命的营养储备 ;眠养生是对生命的充电:性养生是对生命阴阳的协调。总之,食、眠、性三大本能养生,是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具体而言,人体的阴阳平衡包括脏腑的寒热、气血、燥湿的平衡,因为这三个内容影响著人体的虚与实状况,决定著人的脏腑协调,从而关系著人的阴阳平衡,所以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就应该保持脏腑寒热、气血、燥湿的平衡。
保持寒热平衡的养生智慧 寒伤阳,阳虚则寒,热伤阴,阴虚则热,所以寒热偏胜必易导致阳病或阴病,表现的规律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也就是阳胜伤阴则热病,阴胜伤阳则寒病,结果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可见阴阳必须维持平衡,是不能偏胜的,过寒过热都极易伤阳伤阴,保持寒热平衡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关键。 阳虚和阴虚的表现差异就在于寒与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养生智慧:一要借助天时阴阳调补人体的寒热;二要借助食物阴阳调补人体的寒热。 阳虚则寒:阳虚的人往往怕冷、手足凉、头易昏、乏力疲惫、面色偏白、舌苔白、舌质偏淡、脉沉而无力。 养生方法:
阴虚则热:阴虚的人多出现五心烦热、口干、面色偏红、舌质偏红、脉偏快(或细数)。 养生方法:
保持气血平衡的养生智慧 气属阳,气虚则易发展为阳虚;血为阴,血虚则易发展为阴虚。气血的平衡,直接关系到阴阳的平衡,那么我们就应注意气血与阴阳寒热一样,既不能偏胜也不可偏衰,气血协调有利于阴阳平和。 气虚多由过劳、五脏有病、饮食营养不良等导致,表现为神惫乏力、面色不华、少气懒言、头昏眼花、常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气虚严重者可发展为气陷、阳虚。 养生方法:多吃补气的饮食,如鸡、牛、羊肉,或加黄芪、党参、人参炖肉(具体用量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 血虚亦多由过劳、五脏有病、饮食营养不良等导致,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慌心跳、神惫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脉弱。 养生方法:多吃养血的食物,最简单的办法是红糖、红枣煮荷包蛋,或当归炖鸡,或党参炖肉,或阿胶烊化于肉汤,或桂圆肉泡水饮,或当归、三七炖鸡等等。 只要做到气血不亏,正气就不会弱,就会阴阳平衡,那么人就会健康不生病。
保持燥湿平衡的养生智慧 燥湿和调关系著人体的阴阳平衡,因为燥湿与人体津液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津液是人体水液的代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既滋润人体各脏腑组织,还是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中医又有“津血同源”之说。 伤津又叫津亏,肺胃气虚、气不化津、过度出汗、干燥饮食太多均可致伤津,主要表现是口燥咽乾、唇乾,甚至皮肤乾,小便短少、大便乾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养生方法:多吃生津润液之品,如各类瓜果汁;药物可采取健脾益气生津法,如生黄芪、麦冬、天花粉、葛根;避免大汗夺津。 水湿停留过多叫水液停聚,可因五脏有病,尤其是脾肾阳虚,不能化水利水,或饮水过多,湿食太偏重,或天气过湿,雨水过多所致。主要表现是下眼睑肿,进之足肿(按足内踝有凹),甚至腹肿。如是急性的,要考虑急性肾炎;慢性的,要注意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有的是心脏有病,心功能不好所致。 养生方法:饮食水分不要过多,注意燥湿和调;脾肾阳虚者可伴见苔白腻、舌质淡,脉沉迟而无力,神惫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昼少夜多,腰酸肢凉,可服金匮肾气丸,也可用苡仁、扁豆煮米粥,或炮附子10克(先煎2小时)、山药炖猪肉。
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正常与否的前提,阴阳失衡则疾病苛起。《黄帝内经》总结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失衡表现为四大现象:阳虚则外寒,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盛极则出现阴阳严重失衡,提示病情危重。如重寒则热:就是阴极似阳,水极似火,就是阴寒过重反而出现热象,但该热象是一种假热,中医称为真寒假热,是内真寒而外假热(中医也称为阴盛格阳)。例如久病里虚寒,腹泻日久内里寒极,外表反而出现不怕冷、掀被子及面色赤的反常现象,求寒热真假的办法,只要把手按在肚子上,愈按愈凉的,便知是里虚寒的真寒证。 而阳热实证大便热结,反而出现手足发凉、畏寒的假象,这是里真热而外假寒(热极似寒,阳盛格阴)。求真假办法,只要把手按在肚子上,愈按愈热的,便知是里热实的真热证。 阴阳失调容易导致的疾病:
阴阳失衡与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八纲确定是哪个脏腑阴阳失衡,然后以方药去纠正脏腑的阴阳失衡,恢复其平衡。 中医养生也是一样,通过饮食、药物、导引等各种手段,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之一:重视保养阳气 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太极阴阳消长的过程。人出生后,阳气逐渐生长,阴气逐渐消退,所以中医为什么说小孩是稚阳之体,就是因为阳气才初生,好比太阳初升。到了卯时,已长成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阳长加速,阳气渐盛之故。到了午时,人已长成壮年,阳气盛极。午时之后,人到中年日过午,于是阳气逐渐减退,阴气开始产生,这叫阳极一阴生。到了酉时,太阳已偏西,人已渐老,阳气更加减退,阴气迅速增长,到子时阳气渐亡,阴气盛极,死亡将至,生命终止。 可见,生命是一个太极阴阳消长的过程。阳生意味著生命的开始,阳生之后阴气必然逐渐增长,所谓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到阳气衰退阴气充斥时生命必然终止。 生命虽然是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但阳气的盛衰是生死的主要矛盾,可见养阳及保护阳气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 对此,关于生命的盛衰,我们也可以通过《易经》乾卦阳气盛衰来说明: 由太极生命钟看人的一生是阳气由微到盛、由弱到强的过程,阳气的盛衰决定著生命的强弱,这就提示我们一生都要保养阳气。 先天之气,古代作“炁”,即气寓火之意。成之于肾火,是生命的动力。气有两个含义:一是物质,是维护生命运动的精微物质;二是功能,如心的功能叫心气。 阳气是先天阳气,又称命火,藏之于肾,又称肾阳、肾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命火是人的火种,对生命甚为宝贵,就像天上的太阳,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说人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阳化气,阴成形,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根。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所以,人生最要保护的是阳气。
五脏阳虚,表现各异 阳虚是脏腑器官功能衰弱的证候,是气虚的加重。阳虚的主要表现有:气虚(乏力、气弱、脉弱)+畏寒(恶寒体凉)、自汗、脉沉无力。典型症状:气虚+畏寒。引起阳虚的原因,不外乎先天素体不足、肾阳偏弱,或后天失养、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或疾病伤阳等。 五脏都有可能出现阳虚,其表现各具特点:
保养阳气的养生智慧 阳气是如此宝贵,我们理当精心进行保养,我总结的保养阳的养生智慧包括: 第一,避免受寒。 因为寒伤阳,所以要避寒就温,尤其是季节转换、冬季要注意保温。另外,也不要过多地进食寒凉食物及药物。 第二,避免过劳。 不过分损耗阳气,比如过分剧烈的运动、劳动,出过多的汗,中医认为过劳伤阳,大汗伤阳。 第三,要多晒太阳。 《易经》的“易”字就是由太阳和月亮组成的。太阳属阳,月亮属阴,太阳给我们带来自然界的阳气(天之阳气),月亮给我们带来自然界的阴气(天之阴气)。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意即指出人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如果伤了阳气,就会影响生命,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养阳要会晒太阳。 日出:黎明,寅时,肺经值班,迎著早晨的太阳做深呼吸,分开两臂让朝阳从两手掌心的劳宫穴进入人体,意念引气入中丹田(膻中)停留片刻,此时我们可以拍打膻中穴,并作扩胸开合深呼吸,这样将有利于心肺的修炼。 日中:脱帽,让阳光从百会穴入体,作深呼吸,让意念引气停留上丹田(脑百会穴下3寸,又称泥丸),双手捏按颈后风池、风府以养脑。 日落:傍晚,酉时,在人体是肾经当令,伸开双臂让阳光从两手劳宫穴入体,面对夕阳作深呼吸,并意念引气停于上丹田(脐上1寸半),然后双手半握拳叩击腰部命门穴及按摩肾俞穴,以养肾阳。太阳是天然阳气之源,尤其冬季要多晒太阳。 第四,充分利用春夏养阳。 春夏是大自然阳长阴消的大好时机,人体也要借助这一天时多养阳。春夏养阳,常吃补养阳气的食物,如鸡、羊肉、猪肉....多吃夏天成熟的食物,如玉米、香蕉,或长在向阳处的食物,如高空的栗子、向日葵...... 第五,多吃养阳食物。 如夏秋成熟的食物,麦面、葵瓜子、香蕉、石榴、柿子等,或多吃温阳食物,如鸡、羊肉。 第六,肾阳是人之根本。 人的阳气取决于肾阳,火种在两肾之间的命门,是肾阳的火种,是不能熄灭的,所以肾阳不能随便用泻火药,肾阳的盛衰往往通过肾气为表现,肾气盛衰决定著人的生长壮老已,所以保养阳气与人的精力、寿夭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养肾阳的方法:
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之二:及时排除阴浊 为什么说要及时排除阴浊呢? 阴浊是人体的废物,随著年龄的增大,尤其是中年开始,阳极一阴长,人体的阴分东西逐渐增多、堆积,人也感到身体愈来愈沉重。到更年期后阴分就快速增长,到了老年,阴浊的增长渐渐压倒阳气,这叫做阴长阳消,如果再不注意排除阴浊,人的阳气就会逐渐被阴所灭,生命就将终止,所以中年后一定要注意排除阴浊。年龄愈大,体内蓄积的阴浊愈多,包括阴水、湿浊、痰浊、脂毒、瘀毒,可谓“五毒俱全”。 清除五毒的方法是: 第一,阴水: 多停积在下眼睑、腹部及下肢腿和足等部位。这些阴分的浊液,多与脾肾虚有关,表现为苔腻、脉沉而弱、乏力。 养生方法:多吃补肾健脾之品,如山药、白术、扁豆、苡仁,或加党参、黄芪炖肉或制附片(先煎2小时)炖肉,或熬粥,以祛除阴水,也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或理中丸以温化排阴水。 第二,湿浊: 多表现为苔白腻、口水多、小便少、大便稀、易恶心,夏天湿气大,雨水多时尤重,多为脾虚湿重。 养生方法:多吃健脾化湿之品,如薏米、豆类、白术、党参之类炖肉或熬粥,还应多吃一些丝瓜、冬瓜利湿。 第三,痰浊: 多见于老年人或抽烟喝酒的男人,多患有慢性气管炎之类的疾病,舌苔白或黄腻,常咳嗽痰多。 养生方法:应多吃杏仁、萝卜、青菜、梨等帮助排除痰浊。 第四,脂毒: 多积留在腹部,或形成脂肪肝,往往见于过食肥甘之人,以中年人居多,现在愈来愈年轻化。 养生方法:增加运动,少食油脂、多喝绿茶,多吃粗粮、青菜、萝卜、海带、紫菜,便秘的可用决明子泡水代茶饮,既降血脂又通大便。 第五,血瘀毒: 就是沉积在血管内的脂肪。 养生方法:增加运动,少吃油脂,多吃粗粮、蔬菜,多吃山楂、红心萝卜、红心桃子、西瓜等红色食物,也可服用生三七粉每日0.5~1克,每日2次。
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之三:防衰始于中年 因为衰老开始于中年,《易经》叫做阳极必阴,阳极一阴长,那么,中年人应该如何延缓衰老呢? 第一,不过劳,重形养。 俗话说:人过中年日过午,所以中年开始就不能过劳,以防早衰,劳作要适度,因为你的阴分已经开始增长,中年人是社会及家庭的顶梁柱,身体负荷极重,要防止身体透支,《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生病在于过用”,说的就是不要过分使用自已的器官。身体五脏六腑、四肢骨骼叫做形体,人过中年,形体的衰弱越来越明显,jhi以要关注形体的保养,包括脏腑、四肢骨骼等。 保养的方法,一方面不要过劳过用,一方面要定期体检,有病及时就医。 第二,注意神养,防心理高压。 中年时期是人生生理及心理都负荷极重的时期,心脏往往不堪重负,所以要注意减压,保护心脏,尤其要注意神养。 第三,节房劳,保肾精。中年时期,尤其到四十岁(男)、三十五岁(女)“阴气自半”,大自然已将你的性能力减半,容颜开始衰老,为的是你已完成了种族的延续,自然规律要求你保护肾精以维持生命,所以,中年人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去吃兴阳、壮阳药物。可根据身体状况吃点补肾的药食,如熟地、首乌、枸杞、山药、芡实,尤其是桑椹,很补肾,必要时可吃点鹿胶、阿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