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美容外科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修复自然和人为对人类损伤的过程。早期主要集中于功能性问题,如手的功能重建、肢体瘢痕性挛缩导致功能障碍的恢复、面部外伤导致的各种问题等。公元前600年,印度的Sushruta描述的鼻再造,成为整形美容外科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手术范例。
Webster于1957年在“整形外科的原则与艺术”一书中首次将审美的要求加入到整形美容外科,提出“艺术是在材料应用之前就对最终美的结果有一个概念,这是对一个整形外科医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整形外科医师有别于技术工人的地方”。Gillies也指出:“重建外科是尽量使人体恢复正常的手术,而美容外科的手术结果则应该超越正常。”艺术对美的认识如“黄金分割定律”等,也被引入整形外科,促使了整形外科中的一个分枝——医学美容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大量美容的手术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美容手术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美容也逐渐由有创向微创、无创方向发展。激光、生物技术、新材料的最新技术在医学美容领域得到迅速应用,由此而产生的非手术美容方式以创伤小、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受到民众的欢迎,成为医学美容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激光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血管性疾病是整形美容领域中的最常见先天畸形之一。应用激光选择性吸收的原理,目前医师们已经可以比较理想地治疗葡萄酒色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影响外观的血管性问题。对部位较深的血管瘤,也可以通过前期的激光治疗为以后的手术治疗提供方便。
在早期,医师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葡萄酒色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在去除真皮血管的同时,也将其表面的表皮及部分真皮气化,这将导致瘢痕和色素脱失。理论上只针对氧合血红蛋白的氩激光,也曾被广泛用于葡萄酒色斑的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并发瘢痕增生的机会还是非常高。闪光灯泵浦染料激光、铜蒸汽激光和连续黄色染料激光,波长在577-585nm之间,与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高峰比较一致,通过光吸收和加热的原理对扩张血管进行选择性加热,破坏靶组织,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则很小。解放军总医院顾英教授应用铜蒸汽激光的临床结果表面,这个方法对葡萄酒色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色素性病变如雀斑、咖啡斑、晒斑、色素沉着、外伤性纹身等对人外观影响明显,选择性激光和非选择性激光都可对其进行理想的治疗。二氧化碳激光和饵激光可以对雀斑进行非选择性的气化。选择性激光如脉冲染料激光、双频Q开关Nd:YAG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Q开关Nd:YAG激光等能有效去除色素而不损伤周围组织。
衰老一直是整形美容医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手术只解决了组织的移位,通过切除部分皮肤让松弛下垂的组织及面部特征如眉毛、眼的形态等恢复到比较正常的位置,外观上显的年轻。对皮肤老化的实质如皮肤表皮变薄、真皮弹性纤维、变性胶原纤维变少等并没有帮助。激光正好弥补了手术这方面的不足。CO2激光、饵激光、钕激光和闪光灯泵浦染料脉冲激光相继被用于面部的换肤治疗。激光的热损伤作用使面部皮肤形成大量新的胶原组织,,老化的皮肤有比较好的恢复然而这些激光治疗后色素沉着问题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2004年诞生的像束激光,可以穿透皮肤深达400-700μm,形成多个微热带,刺激深层胶原,减少表皮色素、细纹。每个微热带之间的组织正常避免了严重色素沉着的问题。
BioLetic公司生产的NDYAG激光,通过200-300微米的光纤将波长为1064nm的激光直接导入皮下,短脉冲在瞬间释放出极高的能量,一方面清除局部软组织突出导致的衰老如鼻唇沟、眼袋,另一方面直接刺激皮肤胶原组织的形成,恢复皮肤的弹性。2008年,修志夫博士将其引进入国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在对人体组织进行精确塑形并逆转皮肤衰老状况的技术被称为“电光内雕”技术,代表着抗衰老治疗的又一个方向。中国整形博士联盟主席修志夫博士高度评价该项技术,认为这将是医学美容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射频和光学技术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应用于体表皮肤的抗衰老是通过射频产生的能量给皮肤加温,使真皮纤维变性,从而启动细胞修复过程,合成大量维持皮肤弹性所必须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用于面部皱纹、皮肤松弛、乳房下垂、臀部皮肤下垂等的治疗,这个过程被通俗地称为“电波拉皮”。
2002年,美国Thermage率先出产了“电波拉皮”设备,最初用于眉毛的提升和侧面部的紧肤,后来逐渐应用于全身有皮肤松垂的部位。目前的设备做了很多改进,使用了低能量和多通道技术,治疗时无需麻醉,明显降低了以往治疗所致疼痛、灼伤、凹陷和组织萎缩的风险。德国Kreisz公司亦有类似的产品。
红外光也因为其对皮肤有相同的作用原理,被用于皮肤的抗衰老治疗。美国Cutera公司研发的这项技术称Titan技术,其光谱范围在1100-1800nm,靶组织为水。真皮网状层含水是最多,吸收红外光能转化热能,作用于真皮促其产生胶原。此项技术也被形象地称为“光波拉皮”。
以色列Syneron公司的两种设备——Polaris和VelaSmooth,将双极射频能量和光结合,作用于真皮和表皮,用以治疗面部皱纹;结合真空装置使用时,还可用以治疗蜂窝组织。相关研究仍在继续,现有结果表明,每周两次共8次治疗后,90%股臀蜂窝组织有改善,也可中等程度改善患者的轻中度皱纹和面部松弛。
三、注射及填充材料在医学美容中的应用
通过注射将材料填充到人体需要的部位,是一种简单、有、创伤小的美容手段,日益受到民众的欢迎。作为理想的填充材料,应该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非免疫源性的,具有炎性反应小、可以生物降解、在填充后可以预见其最终结果、不致畸、不致癌、不向别的部位迁移等特征。
现代材料填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Gersunny首先用低熔点的石蜡来修复凹陷畸形。随后蔬菜油、矿物油、羊毛脂和蜂蜜都曾经作为填充材料。1962年DowCorning生产的注射性液体硅,掀起了注射美容的一个浪潮,但由于后来大量的并发症,注射性液体硅被淘汰。尽管如此,整形美容医师对新材料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批从人类自体或异体组织衍生的材料、从动物或微生物提取的材料、人工合成的材料和生物活性制剂相继问世。这些材料相互补充,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情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自体脂肪作为具有众多优点的移植物,一直受到大家的青睐。但移植后成活率低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脂肪移植半年后一般仅有40-50%甚至更低的存活率。研究者采用低负压获取脂肪,在与外界隔离的条件下清洗,在移植脂肪内加入胰岛素、生长因子、高浓度葡萄糖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脂肪的成活,但离人们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美国的Alexander经过多年研究,于2007年报导将富含血小板生长因子的自体血浆加入移植的脂肪内进行隆乳,脂肪每侧的移植量可以达到200-300毫升,脂肪成活率可以达到70%左右,基本解决了移植脂肪的成活问题。
脂肪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隔也是不错的填充材料。经过注射器抽取的少量微小的脂肪粒,注射到真皮层,破裂脂肪细胞的三酰甘油成分会被转移,细胞壁和细胞间隔用来充填真皮,对口周皮肤萎缩有良好效果。由于最终会被吸收,这种治疗要重复进行。
实验室培养的自体成纤维细胞可用于面部皱纹、鼻唇沟、眉间皱纹的充填。Isolagen公司用1平方厘米以内的耳后自体皮肤,经过实验室培养,制备出1-1.5立方厘米的成纤维细胞。这种产品包装后可以邮寄。在拆除包装后24小时内将产品注射到皮肤真皮层内,95%的成纤维细胞可以保持活性,2-3年内皱纹的矫正程度可达80%左右。
自体注射性胶原是从自体真皮衍生的。中国整形博士联盟副主席牙祖蒙博士从整形手术中如上睑赘皮、腹壁整形、瘢痕切除等得到皮肤或瘢痕组织,经处理获得的胶原组织配制成4-6%供注射使用。主要用于面部皱纹瘢痕性凹陷丰唇等。
从动物提取的异种胶原是最早用作软组织充填的注射材料。1981年Collagenesis公司的来源于牛皮的Zyderm一型胶原就获得FDA的批准并应用于人体。其不足之处在于矫正作用维持的时间短,注射胶原很快会被吸收。为解决这个问题,Zyderm二型、三型相继问世,在胶原维持时间及降低免疫原性有一定进展。异体胶原注射主要的并发症为局部红肿、硬结、脓肿等。
透明质酸是一种在预计时间内可以完全降解的注射填充材料,安全性高用于面部皱纹、鼻唇沟、痤疮性凹陷性瘢痕的治疗,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有十多种产品,应用比较广泛的是Biomaxtrix公司生产的Hylaform,是从鸡冠中提取的纯净的动物透明质酸。瑞典生产的Restylane则是通过细菌作用获得的非动物性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在注射6个月后还能维持50-80%,一年左右完全吸收。中国整形博士联盟方跃明博士在国内较早开展这项工作,临床结果表明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人工合成的注射材料也由于其持久性和稳定性而拥有光明的前景。Rofil公司生产的Artecoll是以聚甲基丙烯酸树脂(PMMA)微粒为注射性填充材料。这些大小在20-40um的颗粒足以逃避吞噬作用,又足够小到可以留在皮内。PMMA被放在3.5%的胶原溶液内。Artecoll主要适合眉间纹、鼻唇沟、局部软组织充填等,对鱼尾纹等比较表浅的皱纹不太适用。别的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
微创或无创的非手术美容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有更多符合人们要求的安全、高效、无创伤的医学美容技术涌现,为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