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1905-1990) 中医学家。
-----------------------------------------------------------------------------------------
个人简历
1905年5月27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
1911—1917年 在黄梅县读私塾、小学。
19181921年 江西省九江市赵恒兴中药店学徒。
1922—1924年 随黄梅县石椿山学医。
19251929年 在黄梅县行医。
1930—1938年 在江西省九江市行医。
1938年7月—1945年 先后在樟树、湘潭、湘乡、新化、溆浦、沅陵等地行医。
1946—1952年 在湖南省长沙市行医。
1952—1956 年任湖南省立中医院院长,兼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
1957—1965年 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兼任湖南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6年 任湖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兼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1976—1980年 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87—1990年 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
1990年4月 逝世于湖南省长沙市。
----------------------------------------------------------------------------------------
生平
李聪甫,名明、号老聪,幼称凤池。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的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但由于家贫只读5年私塾,1年小学就辍学了。
1918年,年仅13岁的李聪甫,只身来到江西省九江市,进中药铺学徒。在“赵恒兴中药店”,得店主允许,工余可以读医药书籍。李聪甫白天在碾药槽上干活,深夜上门板后,便在铺台上看书。这样持之以恒,3年便自学完《药性赋》 、 《本草备要》 、 《汤头歌诀》 、 《医方集解》 、 《濒湖脉学》 、 《诊家正眼》 、 《素灵类纂》 、 《医宗必读》和《医门法律》等书。
为了更能步入医林,谒师求教,1922年,李聪甫结束了3年学徒、1年帮工的生活,回到故里黄梅,随县城四代祖传名医石椿山学医。双方商定,教无学奉,帮工无薪。头一年授读《伤寒论浅注》 ,参阅《伤寒来苏集》 、 《伤寒尚论篇》和《金匮心典》等,第二年随师侍诊,第三年即能独立应诊。
1925年,李聪甫在黄梅县“福生祥药号”坐堂行医。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李聪甫目睹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却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拯救中国而发出的呐喊,他写下了“尘世几无干净土,传来天外一声钟”的诗句,并曾以医生身份作掩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安徽军阀方振武反蒋败退,溃兵劫掠,城空如洗,黄梅不宁。为避战祸,李聪甫孑然一身转至九江悬壶。他曾为一绸店经理梅贤林先生的同事诊治噤口痢(中毒性痢疾),其病危重在急,九江良医请遍,无济于事,准备料理后事,经李聪甫试诊遣方,服用几付即有转机,此后医名渐振。
怀仁堂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次年九江沦陷。李聪甫携妻挈子,辗转迁徙于湘潭、湘乡、新化、溆浦、沅陵等地。1940年他将自己的经验著成《麻疹专论》一书,复印成册,在湘西南麻疹流行地区救活了不少婴孩。抗战胜利后,李聪甫在长沙定居。为了维护和促进中医药的事业,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国医节的感想和展望》、《庆祝国医节的感言》(载1946、1947年《中央日报》)等文章。慷慨陈词,批判废止中医的荒谬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某些人又倒行逆施,李聪甫奋笔写下《对余岩〈中医问题处理草案〉的批判》一书,刊行于世,捍卫中医事业。
1956年,李聪甫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全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在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7年以来,李聪甫就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专业人才培养,撰写了《中医研究工作之我见》、《中西医结合创立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之我见》、《中医应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等多篇文章,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聪甫在长期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工作中,自砺不已,学验俱丰。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计250余万字。代表著作有《麻疹专论》 、 《中医生理学之研究》 、 《李聪甫医案》 、 《李聪甫医论》 ,主撰《〈脾胃论〉注释》,合著《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 ,主编《传统老年医学》 ,并有日文翻译出版。
自参加国家工作以来,李聪甫先后担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五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政协副主席,第二、五、六届湖南省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湖南中医杂志》名誉主编等。1988年4月,83岁高龄的李聪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成就
长期以来,李聪甫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潜心于《内经》和《脾胃论》的研究,提出了以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聪甫在实践中对这一学说的认识不断深化。他认为,这一学说反映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上,则可归结为形神的合一,人体生命活动依赖于形神的对立和统一。形,是形体的概括,属阴;神,是功能的表现,属阳。“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神是形体的主导。若形神失调,则疾病生矣。治法上要使“脏腑以调,经络以通,营卫以和,气血以流”,促使机体内外整体活动调节恢复平衡。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实已寓于其中。故“形神”是人类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贯串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是维持和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他强调,形神学说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李聪甫在深入研究李东垣《脾胃论》时,亦贯穿了形神合一论说。他提出,形神合一所形成的整体机能活动,是以脾胃元气的升降为枢纽的。他认为“人之以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虽然脾胃同是“后天之本”、“仓廪之官”,而主体在胃。胃气旺盛与否,决定脾气的盛衰、宗气的强弱和营卫运行的畅阻。其与四脏相关的整体生理功能的关系是:脾为太阴之脏,恶湿喜燥,燥则脾的清阳之气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则下济肝肾;胃属阳明之腑,恶燥喜润,润则胃的浊阴之气下降以濡肝肾,肝肾濡润,则上滋心肺。如此,则形成以胃纳脾运为中心的五脏生理动态相对平衡,进而联系六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功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李聪甫总结出调理脾胃、协和脏腑、疏通经络、流畅气血、保存津液等治疗大法,并据此精心主撰了《〈脾胃论〉注释》一书,进一步阐发了东垣理论,并有不少创新性的见解,引起同道的广泛兴趣和重视。
李聪甫在临床中,无论对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后世。
湿温病的辨治,在温热急性病中是最为棘手的。李聪甫通过长期实践,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一套治疗规律,如湿郁卫分,用宣湿开散卫阳以透表,不使邪犯气分而导致内逼营血的病变。湿郁气分,用宣湿化热之剂,使湿热蕴阻之气化为白,透出皮表而宣解。若湿热入营,仍当透热转气,拟用转枢化浊法或转枢透热法,因势利导,循通泄之路从气分而解。病入血分,出现神志昏迷,出血倾向,或循衣摸床,乃热灼津枯,气阴两竭,速当救阴复气。这一总结本源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有关论说,在临证中而有所发展。
对虚劳病的治疗,李聪甫深入研究《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及李东垣、朱丹溪诸家有关论述,颇有见地。其总的旨意是补养气血,慎用攻伐。如对肺痨咳嗽,肌瘦骨立,蒸热盗汗的重证,每用甘平以滋复肺脾之阴,多获良效。五劳虚极,内有干血,又当滋养精血与祛瘀生新同时并用;专用攻破,则有“竭泽而渔”的危险。如妇人血痹内蓄之“干血痨”,咳嗽气促,胸痛厌食,午后两颧潮红,蒸热盗汗,月经停闭,脉来细数,经投濡血化瘀之剂,经泛初见极少,色如墨汁,继变咖啡色,较淡红色,转红色中挟黑色小点,后转为正赤色,食纳渐增,其他症状亦自然消失。
在治疗内伤杂病中,李聪甫常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自定护卫益气汤、生津益气汤、扶阳益气汤、降火益气汤等10余种,灵活运用、卓有成效。如护卫益气汤,是针对脾胃虚弱,不能顾护营卫而拟定的。方以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配桂枝、白芍以和畅营卫,调达表里。临证应用,其效甚佳。
在治疗危重病人时,李聪甫每于处方之后,反复揣摩方药的准确性,考证方书,并根据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更方,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1935年夏秋之交,他曾去武昌为友人肖君救治垂危之证。当时,病人身热不退,神识昏糊,头摇谵语,口燥唇焦,烦躁不安,便闭尿赤,脉沉弦,舌质干、苔淡黄。前医投药一派苦寒,每剂都有犀羚,病情严重。李聪甫仔细诊察,推敲症情,诊断为湿困脾机,胃浊不降。用温胆汤加神曲、豆卷、佩兰、苡仁等味,一剂安睡,再剂热清,大便如酱色,人事清醒。
1953年以来,李聪甫曾主持由省卫生厅举办的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工作。他除了负责诸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全面教学工作外,还亲自讲授中医经典、基础理论。《中医生理学之研究》即是当时的讲稿。为了讲好这一课程,他专门去湖南医学院系统旁听了现代生理学原理、诊断学等课程,翻阅大量资料,认真备课,立足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生理概念和内容,结合现代的生理学观点,从整体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方面,阐述中医生理相关的论说,在发掘中医理论、内涵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在教学中,李聪甫认真讲授,热情答疑,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研读兴趣和知识素养。该校先后结业400余人,学员遍及省内外,且多己成为各地中医骨干和专家。
1960年前后,拜师收徒培育中医人才形成热潮。李聪甫欣然表示:愿青年医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老一辈的最大荣幸。他经常鼓励青年医师,要在学术上作出成就,首先必须勤学好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他传授学术经验的方法和形式多样:讨论病案,临证释疑,谈写病历,专题座谈,指导论文,修改稿件等,总是具体指点,诲人不倦。平时,他特别注意指导青年医师读书,并按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分别选定主要读本和参考读本。他经常把整理、编写、课题研究等交给中、青年去做,自己从中具体指导,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此外,李聪甫对青年医师要求亦很严格:写病历不仅要求记录详细,而且字体要工整;写论文用引语,要反复核对,引用要恰当,融汇自然,有说服力。
“文化大革命”以后,李聪甫的精神更加焕发,虽年逾70,仍十分关注人才的培养。1979年他获得中医研究员职称,更觉责任重大,每周坚持门诊,指导青年医师临证辨治。越年,他被批准为中医名家学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他亲自拟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计划,明确研究攻读的方向,具体列出必读、阅读和参阅书目。在培养研究生中,李聪甫总是不辞劳苦,勤于引导,耐心解答问题,精心修改论文。李聪甫在中医教育事业上成绩斐然,培育出一批高级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