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原名毓黔,祖籍浙江萧山。
1913年回晋行医。1921年重返北京,悬壶济世。弃政从医,并改名今墨,矢志医学革新而为墨绳,秉承兼爱伦理崇尚墨子。缘医术精良,学理深邃,遂名声远播,名闻遐迩,成为当时北京中医学界之翘楚。1929年,他亲自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赴宁抗议政府《取缔中医法案》。1931年出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主持学术整理事宜。1935年,他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同任北平中医考试的主考官,嗣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
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他一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衷张仲景、叶天士诸贤,不拘伤寒、温热之门户,而能融会贯通;绍孙东宿、张石顽各家,尤重气血阴阳调和,发展了八纲辨证思想。临床证治始终贯穿李东垣升清阳、降浊阴,顾护脾胃的理论方法,自创肠胃病治疗十法。对外感热病,恒以清解并举、表里兼治为法则;治内伤杂病,多用复方多法,以专病专方为常规。处方用药,每两两并书,或同物分部而施,或同类相聚而用,或性味合化而治,或相反相成而佐,总以气血升降、四气五味为要旨,其配伍心得必有原理,世称"施氏对药"。
施今墨是中医教育家。以编教材、开学校、办医院为振兴中医三位一体的大事,并身体力行,自筹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自1932年起,至1949年止,招生16班次,毕业学生达636人。该校学制四年,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延聘中西医贤达任教,若姜泗长、赵锡武、赵炳南、朱壶山等;课程每中西医兼授,并开设外语和基础实验,保证教学质量,造就高级中医人才。其门徒学生遍及华北各地,如祝谌予、哈荔田、董德懋、李介鸣、朱师墨、袁家玑、马继兴等,均是当代中医学界之津梁。从而为近代中医教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施今墨是中西医结合的先躯者和倡导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医发展和创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确指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他途。"他积极倡议中西医病名统一,且率先应用西医病名诊断书写脉案,用现代科学实验印证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方药。中药处方亦强调其组成比例,首倡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发展了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他善于创新,以西医病名称谓自拟的丸散成药,如气管炎丸、皮肤病血毒丸、神经衰弱丸、高血压速降丸等。这些成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主治明确,便于医患使用,至今仍畅销于海内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施今墨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而后被推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并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他多次向国务院、卫生部建议,要成立中医科学研究院和中医学院,开展中西医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他行医每以"胆欲大而心欲细"为铭,认真负责;他为人则以"行敢方而智欲圆"为志,自律克己。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他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医疗经验总结整理,撰成《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希冀继续为病人服务。并无私奉献出自己苦心孤诣研制的成药验方,不少已投产销售,为国内外医界所赏用。施今墨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发展奋斗的一生,他是近现代中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人物。1969年8月22日,施今墨因病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