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民间偏方搜索

    搜索偏方:
    偏方分类:内科 外科 肿瘤 皮肤 五官 妇科 男科 儿科 保健 药酒 其他
    民间偏方 / 其他 / 中医养生 / 中医:长夏防湿要淡补
    上一个 查看全部 下一个

    中医:长夏防湿要淡补

    “秋老虎”阻碍入秋进程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
    上海市著名老中医丁学平医生说,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又被俗称为“秋老虎”。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时令湿邪侵袭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饮食祛湿健脾
    这个时令容易产生肠胃道疾病。中医上说,因为湿困脾,生清降浊的功能削弱,吃油腻或者过甜的东西就容易产生呕吐。所以饮食尤其要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为酒亦主湿。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所以也有“长夏防湿要淡补”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丁医生推荐“早饭有一碗粥、晚饭备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起居谨防着凉
    虽然眼下丝毫未见秋色,但稍有大意,就容易诱发感冒。尤其是邻近秋分的时候,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越是邻近秋分温差大的时候,越要小心预防着凉。
    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提早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以往,不少人刚过立秋,就开始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专家提醒,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是感冒。过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发疾病。无论如何,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另外,在户外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衣保暖。
    【健康链接】
    预防“秋老虎”伤人
    1.阳光依旧肆虐,要注意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作业。
    2.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
    3.每天吃1-2个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等凉性水果。
    4.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马蹄、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及新鲜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芡实、核桃、乌梅、芝麻等。
    5.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和生活时,空调温度保持在23℃-27℃,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0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广告合作QQ:41415006 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