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
儒家创始人孔孟关于养生的说法很多,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养心,而养心又需从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时要养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无私”,所以终日心平气和,因为宽厚待人,所以没有忌贤妒能的忧虑,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就可以使“主”明心正,这就是养心的关键。
一代伟人邓小平虽然政治上遭受三次大的挫折,仍享年九十有三,这是与他炽爱祖国、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和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的博大胸怀密切相关的。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德泽中华、德泽人民的具体体现。历史上不仁不德的暴君,一般都活不长,常有“名医多高寿,皇帝皆短命”之说。大德之人,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具有崇高的追求和高尚志趣,爱亲友,爱同志,爱人民,宽以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信自爱,不忘众生,这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孟子曾提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浩然正气”。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金钱、官位等都可能使人心动神驰,孜孜以求。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即指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不受外界事件的引诱,做到既“不以一得为喜”,也“不以一失为忧”,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在养生中强调修养、道德与寿夭的关系。《礼记·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将养生与积极的入世精神结合起来。《易·乾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提示人应不断进取而延命长久,运动亦在其中。儒家以射、乐、琴、舞为怡情、养情、养性、强体之法,并遵圣人之训,戒色、斗、贪,事事以养生为重。
西汉董仲舒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繁露》曰:“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董氏用物质的东西(利),来充养形体;以精神的东西(义)涵养心灵;及顺应自然界寒暑变化的理论,对后世养生者启发颇深。
宋代学者苏东坡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就是说病后康复并无灵丹妙药,唯一的妙方是“安心”静养。自然,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对于患事业病、职业病、嫉妒病、红眼病的人,更需要学点养心修性的本领,这样不仅有利于事业,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