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药品大全
    • 本草纲目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酒方大全
    • 验方大全
    • 民间偏方

    民间偏方搜索

    搜索偏方:
    偏方分类:内科 外科 肿瘤 皮肤 五官 妇科 男科 儿科 保健 药酒 其他
    民间偏方 / 其他 / 中医养生 / 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上一个 查看全部 下一个

    中医话“养神”与养生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以及预后好坏都有重要意义。
    望神是望诊中的重要方面。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在,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呼吸正常者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而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等为“无神”或“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此外,久病、重病患者,本来精神已极度衰微,而突然出现“精神转佳”、“面红如妆”等“假神”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引起特别注意。总之,中医认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历代医家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都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如何养神?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方法:
    形神兼养古人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旺。
    以静养神《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淮南子》亦云:“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这都说明了以静养神的道理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数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养心安神“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治疗则当养血安神;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则宜降火安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则当清心豁痰。此外,若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当泄肝安神;若心肾不交,心神不宁,则又当交通心肾。
    调情安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如《内经》指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又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喜怒过多,神不归室。”
    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剌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保精养神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节制性欲、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精养神。
    此外,还可采用松静功法、食疗(龙眼肉、百合、莲子等)等方法以安神。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6-2010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删除!
    三九中医药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
    广告合作QQ:41415006 联系邮箱:17s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