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補脾,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 蓋腎火能生脾土也,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脾不病而胃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 當補心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虛也,殊不知胃之虛寒, 責之心,脾之虛寒,責之腎也,不可不辨也。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誰知是腎水之虧乎, 蓋脾胃必借腎水而滋潤,腎水一虧,則脾胃之火,沸騰而上, 以致目紅腫而舌芒刺也,但此症時躁時靜,時欲飲水,及水到又不欲飲, 即強之飲亦不甚快,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宜六味地黃湯加桂附,水煎服。
外治法,先以手擦其足心,使之極熱,然後用附子壹箇煎湯, 用鵝翎掃之,隨乾隨掃,少頃即不吐矣,後以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 即安然也,或逍遙散加黃連,亦立止也,無如世醫以雜藥投之,而成噎嗝矣, 方用
熟地( 貳兩) 山萸 元參( 各壹兩) 當歸( 伍錢) 五味子( 貳錢) 牛膝 白芥子( 各叁錢)
水煎服,蓋腎水不足,則大腸必乾而細, 飲食入胃,難於下行,故反而上吐矣。
寒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厥逆,小腹痛不可忍, 以熱物熨之少快,否則寒冷難支,人多以為胃病,其實腎病也, 方用
附子( 壹箇) 白朮( 肆兩) 肉桂( 壹錢) 乾薑( 叁錢) 人參( 參兩)
水煎服。 此藥下喉,便覺吐定,煎渣再服,安然如故。
世人皆以嘔吐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乎,故治吐不效,為窺見病之根也, 方用
人參 芡實( 各叁錢) 白朮 薏仁( 各伍錢) 砂仁( 伍粒) 吳萸( 伍分)
水煎服。
此症若降火,則火由脾而入於大腸,必變為便血之症,法宜清火止吐, 方用
茯苓( 壹兩) 人參( 貳錢) 砂仁( 伍粒) 黃連( 叁錢)
水煎服。
此症若降寒,則又引入腎而流於膀胱,必變為遺尿之症,法宜散寒止吐, 方用
白朮( 貳兩) 人參( 伍錢) 附子 乾薑( 各壹錢) 丁香( 伍分)
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補脾之品,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 勢不能不從臍出也。
此症由於脾虛,脾氣不得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補脾則胃安, 方用
人參 茯苓( 各叁錢) 白朮( 伍錢) 甘草 肉桂 神麴 半夏( 各壹錢) 砂仁( 參粒)
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補脾者何也,蓋胃為脾之關,關門之沸騰, 由於關中之潰亂,欲使關外之安靜,必先使關中之安寧, 況方中砂仁半夏神麴 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者乎,此脾胃兩補之法也。
人有食入而即出者,乃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出也, 方用
熟地( 貳兩) 山萸 茯苓 麥冬( 各伍錢) 山藥( 壹兩) 澤瀉 丹皮( 各叁錢) 五味子( 貳錢)
水煎服。
此症又有食久而反出者,乃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而反出也, 方用
熟地( 貳兩) 山萸( 壹兩) 山藥( 陸錢) 澤瀉( 貳錢) 茯苓 丹皮 附子 肉桂( 各叁錢)
水煎服。
[此即八味地黃, 也可用生地桂枝]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若單胃之虛寒,自宜獨治心之為妙, 方用
人參 遠志( 各壹兩) 白朮 茯苓 蓮子 白芍( 各參兩) 菖蒲 良薑 棗仁( 各伍錢) 半夏 附子 白芥子( 各叁錢) 山藥( 肆錢)
蜜丸,每日白水送下五錢。
此症由於心寒胃弱,嘔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下痢不止, 五更時痛瀉三五次者是也,人以為脾胃之寒,服脾胃之藥而不效者何也, 蓋胃為腎之關,而脾為腎之海,胃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心包寒甚, 何以生胃土而消穀食,脾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下焦虛冷,何以化飲食而生精華, 故補脾胃,莫急於補腎也。 方用
熟地 茯苓 人參( 各參兩) 山萸( 貳兩) 山藥( 肆兩) 附子 肉桂 五味子( 各壹兩) 吳萸( 伍錢)
蜜丸,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