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收载的药物,大都用于外科疾患,临床上以外用为主,具有消肿解毒、收敛止血、化腐生肌、排脓止痛等作用。
其中某些具有剧毒的药物,如用于内服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剂量,不能过量和持续使用。在剂型方面,内服一般宜作为丸剂,取其缓缓溶解吸收。在炮制方面,应严格遵照一定的操作要求,以保证用药安全。
除上述治疗外科疾患的药物外,对其它具有涌吐、截疟等作用的药物,由于药数较少,不能自成一章,或不能恰当地归入以上各章,也附编在内。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蟾蜍科动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有毒。入心、胃经。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
【临床应用】1.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蟾酥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痈疽、疮肿、咽喉肿痛,常配合腐香、牛黄等制成丸剂内服。
2.用于暑天饮食不洁、吐泻腹痛等症。
蟾酥功能辟秽浊,故对暑天感受秽恶导致的吐泻腹痛,常与茅朮、雄黄、麝香等制成丸剂应用。
【处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内服每次一毫至二毫,为粉末入丸剂用,不入煎剂。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药】蟾皮:即蟾蜍刮去蟾酥、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性味辛凉有小毒。功能杀虫治痛,拔毒疗疮。适用于小儿虫积痛热,痈疡肿毒、恶疮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或入丸散中用,每次吞服量一般为一分至三分。
【方剂举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黄、轻粉、铜绿、枯矾、寒水石、胆矾、乳香、没药、麝香、朱砂、蜗牛。治疗毒初起及诸恶疮。
【文献摘录】《药性本草》:「取眉脂,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脑隋,奶汁调,滴鼻中。」
《本草衍义》:「治齿缝出血及牙疼,以纸纫少许,按之立止。」
《本草纲目》:「疗发背疗疮,一切恶肿。」
【药用】本品为含硫化砷的矿物。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肝、胃经。
【功效】解毒,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痈疮肿毒、虫蛇咬伤等症。
雄黄能疗疮毒,如疗疮肿毒,可配合螺酥、朱砂等药用于外敷,或制成丸剂内服。如虫蛇所伤,可配合五灵脂,研成细末,外敷,或制成蛇药内服,以奏解毒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疥癣等症。
雄黄能毒杀蛔虫等一些肠寄生虫,内服可作驱虫药,一般配合苦楝根皮、摈榔、牵牛子、大黄等同用。对疥癣,本品可以配轻粉、大风子等外搽。
此外,雄黄又可合常山等药用治疟疾。另有用本品与艾叶、苍朮、白芷等药作烟熏剂,可作房舍、畜厩的消毒剂。
【处方用名】雄黄、雄精、腰黄(生用,内服,须飞边用。本品不宜用火炮制)。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内服每次五厘至一分。一般入丸散,不入汤剂;且不能持续服用,以免蓄积中毒。
【方剂举例】红灵丹(验方):雄黄、麝香、朱砂、青礞石、银硝、硼砂、冰片治中暑,发痧,头晕胸闷,腹病吐泻。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鼠痿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
《大明本草》:「主疥癣,风邪癫痫,岚障,一切虫兽伤。」
《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伏署泄痢,酒饮成瘫,惊滴,头风弦晕。」
【药用】本品为硼砂矿石加工品。
【性味与归经】甘、咸,凉。入肺、胃经。
【功效】解毒、清热化痰。
【临床应用】1.用于咽喉肿烂,目赤肿痛等症。
硼砂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常和冰片、玄明粉、朱砂等研粉制成吹口药,以治口疮、咽喉肿烂。亦可和冰片等制成眼药,或洗眼剂以疗目赤肿痛。
2.用于热痰咳嗽。
硼砂内服有清化痰热作用,可单用或与蛤粉、瓜蒌、贝母等同用。
【处方用名】硼砂、月石、西月石(打碎或研粉用)。煅月石(煅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二分至三分。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四宝丹《疡医大全》:硼砂、冰片,甘草、雄黄外用治鹅口疮。
【文献摘录】《大明本草》:「当痰止嗽,破瘕结喉痹。」
《本草纲目》:「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隔反胃,阴溃,骨哽,恶疮,及口齿诸病。」又云:「能去胸隔上焦之热。....治噎膈积聚,骨哽结核,恶肉阴质....痰热眼目障翳....。」
【药用】本品为矿石,有紫、白两种,紫磠砂为紫色石盐,白磠砂为氯化铰矿石。
【性味与归经】咸、苦、辛,温。有毒。入肝、脾、胃经。
【功效】消积怯瘀,软坚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痈疽疔毒,鼻中瘜肉。
磠砂为性温有毒之物,外科用以治疗痈疽疗毒,未成可消,已成能溃,有散结、去腐的作用;并能去鼻中痕肉。
2.用于噎膈反胃,症瘕等症。
本品能消积去瘀,故可用于噎膈反胃,症瘕积块等症。
【处方用名】红磠砂、白磠砂(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至二分,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立马回疗丹《外科正宗》:磠砂、蟾酥、轻粉、丁香、蜈蚣、雄黄、朱砂、乳香、麝香、金顶砒。治疔毒走黄。
【文献摘录】《唐本草》:「主治积聚,破结血,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
《本草衍义》:「去目翳弩肉。」
《本草纲目》:「治噎膈症瘕,积痢,骨哽,除痔[厌黑]疣赘。」
【药用】本品为砷华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酸,大热。有大毒。入肺经。
【功效】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截疟,劫痰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痔疮、管、瘰历、牙疳。
砒石外用有去腐拔毒的作用,现在常合枯矾、乌梅肉等用以蚀痔;又可合枯矾、朱砂、石膏等用于管、瘰历等症。此外,本品合红枣同研末,可治走马牙疳。
2.用于寒喘气促,不得平卧。
砒石性温,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常合淡豆鼓,研制成丸,内服以疗寒性哮喘、咳嗽、痰多清稀等症。
此外,据古代文献记载,本品又可用以截疟。但现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处方用名】白砒、白信、砒石、信石、砒霜(均为白信石,质较纯而为较强)。红砒、红信(均为红信石,含有杂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毫至二毫,每日一次,入丸剂。外用适量。
【按语】本品有剧毒,内服都须用绿豆或豆腐同煮后应用,不能多服或持续久服,以防中毒。孕妇忌用。
【方剂举例】紫金丹《本事方》砒石,豆肢。治寒喘。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疗诸疟,风痰在胸隔,可作吐药;不可久服,伤人。」
《本草纲目》:「除[鼻句]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历、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鞘翅目豆象科昆虫斑蝥或苦苣斑蝥的虫体。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外用攻毒蚀疮,内服破症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疮疽瘰历等症。
斑蝥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肤发赤,继则起水泡,如敷贴过久,对肌肤有腐蚀作用。据文献记载,前入有用本品炒酥研末,调蜜外敷,以治疮疽瘰历。现临床应用不多。
2.用于症瘕积聚等症。
据文献记载,本品有破症散结之功,可用于症瘕积聚等症。近代有用斑蝥微量,配合其它药物,用以治疗癌肿。
此外,本品研末放膏药中贴大椎穴(在发作前1~3时贴),起水泡即去掉,可截疟。
【处方用名】斑蝥(糯米同炒,去头翅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厘,研末,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斑蝥酒《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斑蝥、樟脑、白酒,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文献摘录】《本经》:「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本草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蛊毒、轻粉毒。」
【药用】本品为石灰石类矿物烧而成的块状物,或再经吸取水分而得的粉状物。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解毒,止血。
【临床应用】外用于汤火烫伤,创伤出血等症。
本品有较强的解毒和止血作用,用风化石灰一斤,加水四碗,浸泡,搅拌,澄清后,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间清水,每水一份加麻油一份,调成乳状,搽涂汤火伤处;又陈石灰研末,可作刀伤止血药用。此外,本品还可用以腐蚀赘疣、黑痔。
【处方用名】生石灰(用以腐蚀赘疣、黑痔)。熟石灰、陈石灰(用于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不作内服。
【方剂举例】桃衣散《外科正宗》:风化石灰、生大黄。外用治创伤出血。
【文献摘录】《本经》:「主疽疥瘙,热气恶疮,窥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
《本草纲目》:「散血定痛,上水泻血病....。」又云:「石灰,止血....,但不可着水,着水即烂肉。」
【药用】本品为由水银与其它物质加工制成的粉末。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杀虫,逐水。
【临床应用】1、用于疥癣、[月廉]疮等症。
轻粉外用有杀虫作用,可合雄黄、大风子等疗疥癣。合石膏等有拔毒收敛作用,可疗[月廉]疮等症。
2、用于水肿、二便秘结等症。
轻粉内服有泻下逐水作用,可配合大黄、牵牛子等同用。
【处方用名】轻粉、汞粉、腻粉(研细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内服每次一厘至二厘。宜入丸剂,不入汤剂,且不能过量,也不能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孕妇忌用。
【方剂举例】疯油膏(经验方):轻粉,东丹、朱砂、黄蜡。外用治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皮肤皲裂,干燥作痒者。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历,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本草纲目》:「治痰涎积滞,水肿鼓胀,毒疮。」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树及同属植物的成熟种子。
【性味】辛,热。有毒。
【功效】珐风,杀虫。
【临床应用】用于麻风、疥癣等症。
本品有袪风燥湿杀虫的作用,临床常配合苦参、白蒺藜、大胡麻、苍耳子、防风、白花蛇、草乌等药做成丸剂,内服治疗麻风;又可配合土槿皮、地肤子、硫黄、樟脑等药,外用治疥癣等症。
【处方用名】大风子、大枫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一次量一分至三分。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大风诸痢方《普济方》:大风子、苦参末。用于风癣疥癞。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治风癣疥癞,....攻毒杀虫。」
【药用】本品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等所造的巢。
【性味与归经】甘,平。有毒。入胃经。
【功效】袪风攻毒,散肿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龋齿疼痛,痈疽,瘰历,疮癣等症。
本品性味甘平有毒,具有袪风攻毒,散肿止痛之功,用治龋齿疼痛,可与乳香、细辛等配合煎水合漱,或与全蝎同研擦牙;治痈疽、瘰历等症,可与乳香、没药、蒲公英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露蜂房、蜂房(炙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蜂房膏《证治准绳》:露蜂房、蛇脱、玄参、蛇床子、黄耆、杏仁、乱发、铅丹、蜡。治瘰历。
【文献摘录】《别录》:「合乱发、蛇皮烧灰,以酒日服二方寸匙,治恶疽附骨痈。」
《大明本草》:「煎水漱牙齿,止风虫疼痛。」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茎皮。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大肠经。
【功效】杀虫治癣。
【临床应用】用于皮肤疥癣等症。
本品有杀虫止痒的作用,以治皮肤疥癣,一般多作外用,以木槿皮浸液磨雄黄,治疥疮;用醋调涂可治顽癣。
【处方用名】木槿皮、川槿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
【附药】1、土槿皮:为松柏科金钱松的根皮。杀虫治癣的作用较木槿皮强,为目前治疗体癣、脚癣等症的常用药物。有毒,只供外用。
2、木槿花:又叫白槿花。即木槿的白色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治痢疾、泄泻、白带等。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钱。
3、木槿子:即木槿的果实。性味苦平。功能清肺化痰。治肺热咳嗽。一般用量为三钱至四钱,煎服。
【方剂举例】一号癣药水(经验方):土槿皮,大枫子肉、地肤子、蛇床子、硫黄、白薛皮、枯矾、苦参、樟脑、酒。外治手癣、足癣等症。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
《本草纲目》:「治亦白带下,肿痛疥癣。」
《本草纲目拾遗》:「杀虫,为治癣良药。」
【药用】本品为含硫酸亚铁的矿石,或化学制品。
【性味与归经】酸,寒。入肝、脾经。
【功效】燥湿,杀虫,补血。
【临床应用】1、用于湿疹,疥癣。
本品有燥湿、杀虫、止痒作用,治疗湿疹、疥癣时,可用本品研末外搽,或烧汤熏冻。古代文献有用皂矾配楝树子,研末外搽,治白秃头疮,亦取其燥湿、杀虫的作用。
2、用于黄胖病。
黄胖病,大都为钩虫病引起,症见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黄虚肿等。绿研有一定的补血作用,临床常与茅朮、厚朴、陈皮、甘草等配伍应用,治黄胖病。
【处方用名】绿矾、青矾、皂矾、绛矾(成绛色)。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厘至一分,和丸内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绛矾丸(验方):绿矾、厚朴、甘草、红枣、茅朮、陈皮治黄疸腹胀,面浮足肿。
【文献摘录】《新修本草》:「疳及诸疮。」
《大明本草》:「喉痹虫牙口疮,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服,疗肠风泻血。」
《本草纲目》:「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樟科植物樟树的木材及枝叶经蒸馏精制而成的结晶。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毒。入心经。
【功效】外用除湿杀虫,散肿止痛。内服开窍辟秽。
【临床应用】1、用于疥癣疮痒及跌扑损伤,瘀滞肿痛等症。
本品有杀虫止痛之功,治疥癣疮痒,可与硫黄、枯矾、苦参、黄柏等配合外用。本品又能散肿止痛,可用酒精配成盯剂外擦,以治跌扑损伤、瘀滞肿痛。
2、用于中恶、卒然昏倒,或热病神识昏迷等症。
樟脑辛香走窜,有类似冰片的芳香开窍和辟秽化浊的作用,治卒然昏倒,或热病神识昏迷等症,可与麝香等配合入散剂或制成丸剂用。
【处方用名】樟脑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一分至二分,须与其它药配合制成丸剂用(不入煎剂)。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樟脑酒(验方):樟脑、乳香、没药、酒。治疹气腹痛。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辟蠹。」
【药用】本品为天然硫黄矿或含硫矿物的提炼品。
【性味与归经】酸,温。有毒。入肾、大肠经。
【功效】杀虫,补火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疥癣,阴疽等症。
本品有以毒攻毒的作用,且有杀虫之功,对于疥癣,可配伍轻粉,大风子等同用;还可外敷阴疽,有消散的功效。
2、用于命门火衰,腰酸膝冷,阳痿,以及肾气不纳所致的喘逆和虚寒腹痛等症。
本品有补火助阳之功,对命门火衰所致的腰酸、阳痿,及虚寒腹痛等症,可与附子、肉桂等配合应用;治疗肾气不纳的喘逆,可配合黑锡、补骨脂、葫芦巴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虚寒便秘。
【处方用名】硫黄(与豆腐同煮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日量三分至八分,入丸、散。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半硫丸《和剂局方》:半夏、硫黄、姜汁。治虚寒便秘。
【文献摘录】《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药性本草》:「能下气,治脚弱腰肾久冷,除冷风顽痹。」又云:「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
《本草图解》:「主命门火衰,阳气暴绝,阴证伤寒,阳道痿弱,老人虚秘,妇入血结,虚寒久痢,心腹积聚。」
【药用】本品为天然产的菱锌矿。
【性味】甘,平。
【功效】明目去翳,收湿敛疮。
【临床应用】1、用于目赤肿烂、目翳等症。
炉甘石有去腐解毒、收湿退翳的作用,可配黄连、朴硝、硼砂、冰片等制成眼药点眼,以治睑缘炎及结膜炎等症,并可疗翳膜孥肉。
2、用于疮疡、湿疹等症。
炉甘石具收敛吸湿的作用,能防腐敛疮,常可与黄柏、滑石、青黛、石膏粉等用于湿疹及疮疡不敛,脓水淋沥。
【处方用名】炉甘石、飞甘石(,淬黄连等汁后,水飞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不作内服。
【方剂举例】炉甘石散《证治准绳》:炉甘石、片脑、黄连、黄柏。治目赤翳障。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树的枝干加水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
【性味与归经】苦、涩,平。入肺经。
【功效】收湿、敛疮、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疮疡多脓水,久不敛口,牙痛及外伤出血。
本品以外用为主,用于疮疡多脓汁黄水,或久不敛口,以及牙疳溃烂等症,与龙骨、冰片等药配合,能起收湿作用,并有生肌敛口等功效。
此外,本品外用能止血,可用于外伤出血。内服能止泻,还能治泻痢便血等症。
【处方用名】孩儿茶、铁儿茶、珠儿茶、儿茶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包煎。或微炒研粉入丸散吞服,每服一分至三分。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龙骨儿茶散《医宗金鉴》:龙骨、儿茶,轻粉、冰片,为末外用。治皮肤破烂,湿疮。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清上隔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
《本草求真》:「凡一切口疮喉痹,时行瘟瘴,烦躁口渴,并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阴疳痔肿者。」
【药用】本品为棕搁科植物麒麟竭及其同属植物的果实和树干渗出的树脂。
【性味与归经】甘、咸,平。入心胞、肝经。
【功效】行瘀,止血,止痛,敛疮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金疮或折跌痰血凝滞作痛等症。
本品能袪瘀行滞、止血定痛,治刀伤或跌扑损伤、瘀滞疼痛等症,常与儿茶、乳香等配合应用。
2、用于疮口不敛等症。
本品外用有收敛防腐保护疮面的作用,能促使疮面愈合,对疮口不合,可以同儿茶、乳香、没药等配合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血竭、麒麟竭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三分至五分,入丸散。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血竭散《沉氏尊生》:血竭、大黄、自然铜。治皮骨破折。
【文献摘录】《新修本草》:「疗心腹卒痛,金疮出血,破积血,止痛,生肌,去五脏邪气。」
《海药本草》:「伤折打损,一切疼痛,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
《大明本草》:「敷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
【药用】本品为脊椎动物象科象的外皮。
【性味】甘、咸,寒。
【功效】敛疮生肌。
【临床应用】用于疮口久不愈合等症。
本品功专收敛,能生肌敛疮,促使疮面愈合,治溃疡不致,可以本品同珍珠、冰片、血竭、孩儿茶等药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象皮(炙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
【附药】象牙屑:为象牙的屑末。性味甘寒。功能清热定惊,拔毒生肌。适用于痰热惊痫,喉痹肿痛,痈肿疮毒,痔漏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或研细入丸散,或外用。
【方剂举例】珍珠散《张氏医通》:珍珠、炉甘石、唬泊,龙骨、赤石脂,钟乳石、朱砂,麒麟竭、象皮。治外症溃烂不长肉。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下疳,烧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疮不合。」
【药用】本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树脂。
【性味】苦、甘,温。
【功效】生肌止痛,燥湿杀虫。
【临床应用】用于痈疖,疥癣等症。
本品通常作为外用药,治痈疖、疥癣湿疮瘙痒等症。治痈疖,可与蓖麻子、东丹等配用;治疥癣湿疮,可与轻粉、麻油等配用。
【处方用名】松香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千捶膏《经验方》:松香、蓖麻子、轻粉、东丹、银朱,茶油。外治痈、疖、疔等。
【文献摘录】《本经》:「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
《药性本草》:「煎膏,生肌止痛,排脓袪风,贴诸疮、脓血烂,塞牙孔杀虫。」
【药用】本品为纯铅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铅。
【性味与归经】辛,微寒。有毒。入脾、肝经。
【功效】外用拔毒生肌;内服杀虫,截疟。
【临床应用】用于疮疡多脓。
本品主要外用于散剂及膏药中,能与植物油化合,为制膏药的基础剂,有较好的解毒收敛作用。如经验方红油膏,即用本品配合九一丹(熟石膏九钱、升丹一钱),调入油膏内,有防腐生肌作用,可治溃疡不敛。
此外,内服小量可坠痰截疟,又可用于虫积腹痛,因本品有毒,故目前临床上极少应用。
【处方用名】铅丹、黄丹、广丹、东丹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一分至二分,入丸散。不可过量,以防中毒。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
《药性本草》:「煎膏用止痛生肌。」
《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本草纲目》:「坠痰杀虫。」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截疟,退黄。
【临床应用】1、用治疟疾。
本品有毒,临床上一般作为外用。用鲜草少许,洗净,打烂,在疟疾发作前6小时敷于大椎穴,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
2、用治黄疸
用本品治肝炎黄疸,亦可采用外治法(用法同上),贴于寸口或内关上(也可垫薄姜片一块),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
3、用治哮喘。
用法同上,敷大椎穴;或取鲜叶少量,揉烂,用纱布包,塞鼻孔内,喘平后即除去。
本品有毒,只供外用,一般不作内服;外敷数小时后皮肤可引起发泡热痛,发泡后,要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处方用名】毛茛、老虎脚爪草(鲜草,洗净,打烂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外用适量。
【文献摘录】《本草拾遗》:「恶疮痈肿,疼病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内令肉烂;又患疟人,以一握微碎,缚于臂上;……和姜涂腹,破冷气。」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寒。大毒。入肝、脾经。
【功效】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疼痛,经络拘挛。
本品有通经络的功效,又能止疼痛,常与羌活、川乌、乳香、没药等药物配合,治疗风湿疼痛、经络拘挛之症。
2、用于跌扑损伤肿痛,以及阴疽。
在伤科、外科方面,取马钱子消结肿、止疼痛,治疗跌扑损伤、骨折等瘀滞肿痛之症,可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等同用;治疗阴疽,可与草乌、当归、地龙等药配合。
本品近年来有用于食道癌、胃癌、直肠癌以及肺癌等。因其毒性剧烈,一般须经过严格的加工炮制后,再配合甘草等解毒药制成丸剂应用。临床观察,近期疗效比较好,但远期疗效不很明显,有待于迸一步研究。
【处方用名】番木鳖、马钱子(水浸10天,每天换水一次,刮去毛,切片,阴干,用麻油炸成外焦黄内里深黄色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一日量为二厘至三厘。外用适量。
【附药】土木鳖,又名木鳖子、方八。为多年生蔓生草本葫芦科植物木鳖的种子。性味甘温有毒。功能消积块,化肿毒。适用于肿毒,乳痈,恶疮,瘰历,痔疮,跌扑损伤肿痛,腰痛等症。一般作为外用。
【方剂举例】散瘀和伤汤《正骨心法要旨》:番木鳖、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须。治一切碰撞损伤、疲血积聚。
治伤消瘀丸《上海中成药》马钱子、麻黄、地鳖虫、自然铜、乳香、没药、香附、骨碎补、红花、蒲黄、赤芍、桃仁、泽兰、五灵脂。治跌扑损伤。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本草从新》:「治咽喉痹痛,消痞块。」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蒟箬的球茎。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消肿,解毒。
【临床应用】用于痈疗肿毒等症。
本品有消肿解毒的功效,治痈疗肿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银花、连翘等配合应用。或单用本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但不可过久,以免发泡。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瘰历结核等症;近年来临床上有入用本品治癌肿、脑瘤等病。
【处方用名】蒟箬、魔芋、鬼蜡烛、蛇六谷(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八钱,煎服(本品有毒,须煎二小时以上,滤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有小毒。入肺、心、肝经。
【功效】截疟。
【临床应用】用于疟疾。
常山能杀灭疟原虫,为中医沿用已久的抗疟专药,可以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并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常和知母、摈榔、草果同用。但本品服后往往能引起恶心呕吐,因此,过去也用作催吐药,用以治疗胸中有痰饮积聚之症。然而吐法在目前临床上己很少采用,而用治疟疾则又有一种不良副作用,故在临床上往往配合半夏、陈皮同用,以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的反应。
【处方用名】常山、炒常山、鸡骨常山(用麸皮同拌炒至黄色)。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蜀漆:又名甜茶。即常山的苗叶。性味、功效、用量均同常山。根据现代研究,它的抗疟作用较常山为强。
【方剂举例】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摈榔、青皮,厚朴、陈皮、甘草。治疟疾。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本草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又云:「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至吐也。」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小毒。入胃经。
【功效】涌吐痰食。
【临床应用】用于痰涎雍盛,宿食停聚等症。
瓜蒂苦寒有毒,用于痰涎、宿食停聚胃中而宜于涌吐者,用本品与赤小豆为末,香鼓煮汁,温服以催吐。
此外,本品研末搐鼻,有退黄疸的作用。
【处方用名】瓜蒂、苦丁香(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剂。本品有毒,用量不可过大。
【方剂举例】瓜蒂散《金匮要略》:瓜蒂、赤小豆。治胸痞,上脘有宿食者。
【文献摘录】《本经》:「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别录》:「疗黄疸。」
《本草纲目》:「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癫痫喉痹,头目有湿气。」
《本草便读》:「苦寒通于胃腑,吐隔上蓄聚之热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茎与根。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有毒。入肝、肺、胃经。
【功效】吐风痰,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风痰壅盛及缠喉风。
本品涌吐作用较强,如欲涌吐痰涎,作为急救,可用防风、瓜蒂、藜芦三味,研细末,取少量,温水送服以催吐。对于癫痫痰涎壅盛,或缠喉风见痰涎壅塞者,可偶一用之。本品有毒,用时宜慎。
2、外用治疥癣。
本品有杀虫之功,用治疥癣,可用藜芦研为细末,加生油调成软膏,外涂。
【处方用名】藜芦(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剂。外用适量。有毒,用量不可过大。
【方剂举例】通顶散《圣惠方》:藜芦、黄连。外治诸风头痛。
【文献摘录】《本经》:「蛊毒欬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瘜肉,马刀烂疮,不入汤用。」
《图经本草》:「吐上隔风涎,暗风癫病,小儿[鼻葭]齁痰疾。」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
【性味】辛,温。
【功效】温中化湿。
【临床应用】用于痢疾,泄泻,小儿疳积等症。
本品具辛辣之味,有温中化湿的作用。配合马齿苋、地锦草、青木香等药,可以治疗痢疾、泄泻、腹痛;配合麦芽等药,可以治疗小儿疳积。
此外,本品又有化湿解毒作用,还可用以熏洗湿疹、顽癣等症。蛇犬咬伤,亦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辣蓼、辣蓼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