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补,很多人首先就会想起人参、鹿茸和鸡鸭鱼肉,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补法”是一种能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补”的含义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解释,从狭义方面讲,主要包括药补、食补两方面;而若从广义的方面讲,凡能“增强体质、改善虚弱状态”的方法,如神补、动补、静补等均应属于补的范畴。所以笔者认为,“补”的方法决不只限于药补与食补。
补益方法多,进补要选择
食补 “人以食为天”,所以说食补是机体的最基本的补法。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段话可以说是食补的基本原则。从现代的观点看,就是说食补一定要做到多品种、多变化,粗细粮、荤素食、主副食要做到合理搭配,尽量做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以及纤维素等的摄入平衡。
药补孙思邈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年老体弱或身患重病体质恢复之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补。
神补精神情志正常是身心健康、气血流畅的重要保障。若内伤七情,则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百病丛生。所以,在精神调养上应做到心胸开阔,开朗乐观,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重视“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思念以养其心”,这不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也会使气血更加流畅,有利于身心健康。
睡补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学会科学健康地生活,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戒烟少酒,这对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补重视运动锻炼,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增强体质,使新陈代谢更加旺盛,气血更加流畅,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关节也会更加坚强而富有弹性,防止早衰,有利于健康长寿。
静补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重视运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静养。特别是一些脑力劳动者,若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或心情比较烦乱时,往往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调养精神,可独处静坐,或闭目调息,或听听音乐,或练习书法,或进行编织,等等,均可达到宁神养心、身心皆静、恢复大脑疲劳之目的。
进补有“箴言”,误区要避免
(1)进补目的要明确进补有多种方法,所以,一定要做到“因人(区别不同性别和年龄)、因地、因时”制宜,根据进补的目的,选择最佳补益方法。如那些整天伏案工作,静多动少、精神紧张、浑身是病而又找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实施“动补”的效果往往会比药补更有效。
(2)食补优于药补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除了因病致虚,或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如衰老期、孕产期等)外,绝大多数人只要能做到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膳食平衡,就能保障营养的供应,维护健康。但食疗进补也要做到“因人而施”。正如医圣张仲景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所以说,在治病养病过程中,不可忘记“饮食宜忌”。
(3)无虚不可进补 药补不是万能的,只有身体虚弱实施药补效果才会理想。“是药三分毒”,药性均有所偏,所以无虚不宜进补,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时节若没有虚症,都没有必要进补。
(4)单纯邪实不补 就是说患病邪气壅盛但正气不虚者不宜进补,以免导致“闭门留寇,留邪致变”。因为补益之品有固本收敛作用,不利于体内病邪和毒素的消除。一般说来,不论什么季节,服用什么补品,凡遇到感冒发热、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泻痢等情况,均应暂停进补。特别是在进补过程中,要注意不被“大实有赢(虚弱)状,至虚有盛候”所迷惑。也就是说有些患者表面上虽有“虚”的表现,而实际并不虚。如肥胖之人,多有痰湿壅盛的表现,但却往往出现神疲倦怠、动则气喘的症状;也有一些患者虽形体消瘦,但却有瘀血痞块等存在。对于这些患者一般不可进补,必要时可采用“攻补兼施”或“消补结合”的治疗原则。
(5)做到辨证施补 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五脏虚等不同,所以药补一定要请医生指导,做到对症施补。若盲目进补,补不对症,非但无益,反会出现“误补益疾”的不良现象。如补气之品用之不当,常致腹胀纳呆、胸闷不适;补阳之品,性多温燥,用之不当则有伤阴助火之弊;补血之品,性多粘腻,对湿滞中满、食少便溏者慎用;补阴之品,多甘寒滋腻,对阳虚畏寒、痰湿内阻者则不可用。
(6)谨防虚不受补 一般而言,身体虚弱者消化功能都差,所以不管是药补与食补,都要防止“虚不受补”。补药滋腻的多,不易被胃肠吸收,用之反加重腹胀、纳呆等。因此,进补时一定要顾及脾胃能否吸收,必要时可先调理脾胃,等脾胃健壮再施补,或补益药物与健脾醒胃之品(木香、砂仁、白寇、焦三仙等)同用。即使是单纯的食补,对脾胃虚弱者,也要注意平补、清补、缓补(补品宜清淡,或采用少食多餐等方法),不可骤补、峻补。
(7)掌握进补剂量 采用药物进补一定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用量过小杯水车薪,疗效不显著;用量过大则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如果自己不清楚,应请医生指导。在剂型的选择上,服用时间较长,宜选择丸(片)、散、膏剂等,若短时间服用,可选煎剂或药膳炖服等。而对于“动补”等,也要注意掌握“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原则。
(8)重视形神兼补在祖国医学中,历来把“形神兼备”作为健康的标准,用现代的话说“形神兼备”就是不但应该体格健壮,而且要“心理健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重视“形体”虚衰的进补,而忽视了精神的调养。调养精神有很多方法,如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旅游赏景、向人倾诉(话疗)等都是“神补“的有效方法。著名医学家吴尚先就曾指出,唱歌解闷、听曲消愁,“远胜于服药者矣!”
总之,进补“药症相符,大黄亦补;药症不符,参茸亦毒”,绝非“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正如清代名医余听鸿说:“见病不可乱补,一日误补,十日不复,服药者可不慎乎。”
(责任编辑:叶惠玲)
把 "养生进补 先读箴言"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饮食养生 五果为养
·下一篇:中医告诉你 “趁热吃”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