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治未病”在社会中就像一服兴奋剂,激起又一轮中医养生热潮。
自古以来,医者把医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病前为养生,病中为治疗,病后为康复。三者虽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
养生,古代也称摄生、卫生、厚生等。按《庄子》、《荀子》和《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概括说法,养生主要是“摄养身心,以期延年”。即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病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时下流行在社会中的养生类书刊内容或在各种论坛中所讲内容几乎大部分是包治百病。不少养生大家以《内经》开路,外加《易经》说理,再伴以经络学说,告诉民众那里有病痛,就按按这,捏捏那,摇摇头,扭扭腰或掰一掰手指,按按脚心,百病全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养生大师为何不讲中医治疗方面的核心内容——理法方药呢?回答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医生,没有行医执照,没有行医和讲医药的资格。
有不少“养生大师”不敢听这句《内经》名言,就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谓“上工”?指的是谁?我们说“上工”指的不是“道工”、“佛工”而是“医工”,并且不是一般的“医工”而是指上等有水平的“医工”。按现如今的资格评审,“上工”少说也是主任医师吧!我们如果给一些养生大师画个像,就是不懂养生在讲养生,不是医生而讲治疗的道貌岸然、在误导民众的所谓“求医不如求己”的大师。
诚然,由于养生活动涉及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涉及与人有关的诸多文化方面。因此,古代的养生内容除体现在医药文化之中,另外还分散在宗教、民俗、武学以及饮食等文化之中。尽管中国传统医学内涵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说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吸纳了不少其他文化内容,但千百年来,这些文化已经被医学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所同化和取代。历代医学方面的养生家主要从事的养生内容还是注重医药医术内容的。就以古今医家所推崇的唐代孙思邈养生大家来说,从他的《千金方·养性篇》有关养生内容来看,除“神养”、“气养”内容涉及一些道家学说外,大部分内容还是以医药内容为主。《养性篇》,其中包括养生药物和方剂养生内容就不下数十种。
其实,渗透在传统养生措施之中的道、释、儒等学说,无非是让人们调摄精神,诸如修道德、修功能、修品,以达到恬淡虚无,抑恶扬善等精神状态,以达到仁者乐,仁者寿的目的。
医家养生是主张心身兼养。但当机体发生器质性失健或疾病状态时,只养神养心是达不到养生目的的,这就要借助医家食养、药养和术养等方法来解决。
我们再看如今养生大师们的另一种功法。他们在指导民众生活起居方面,是不顾现代人类现实生活情况的。他们主张人们工作、用餐、睡眠、排便、做爱,乃至生儿育女等,皆要按阴阳八卦推算,一切按“天干”、“地支”排序,不可违背。不然就会百病丛生。我们真不知,大师们是否也如此生活。如今社会上的道家、释家、儒家、易家、风水家、命相家等都打着科学的传统文化旗号,变着法往中医队伍里掺和。我们试想,中医再有天大的包容性,也难以包纳这么多的非医文化内容。
总之,传统医学主体就是医学;中医养生就是不以治疗为目的,病前“摄养身心,以期延年”那点事。医家也罢,非医家也罢,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越界。
(实习编辑:伍智聪)
把 "歪嘴和尚念不好养生经"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养生之道 讲究“慢”字
·下一篇:“五脏”健身法强身又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