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ān Cí Gu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 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
【性状】
毛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鉴别】
本品横切面;毛慈菇 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冰球子 表皮细胞切向延长,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偶有两半月形。
【炮制】除去杂质,水浸约1小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冼净干燥,用时捣碎。
【性味】甘、微辛,凉。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拼音名】Shān Cí Gu
【别名】毛慈菇、茅慈菇、冰球子、泥宾子
【来源】兰科独蒜兰属植物瓶状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Rolfe和滇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P. chiwuana Tang et Wang],以假球茎入药。
【性味】甘、微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疔毒,淋巴结结核,蛇咬伤。
【用法用量】0.8~1.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醋磨涂患处。
【附方】
对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内服、外敷,均可应用。
用于食道癌,常与急性子、制半夏、地鳖虫、石见穿等配合应用。
用于淋巴肿瘤,常与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贝等配合应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ān Cí Gū
【别名】金灯(《本草拾遗》),鹿蹄草(《经验方》),山茨菰(《百一选方》),山茨菇(《滇南本草》),朱姑、鬼灯檠(《纲目》),毛姑(《本草从新》),毛慈姑(《药材资料汇编》),泥冰子(《中药材手册》),处姑、白地栗、白毛姑(《药材学》)。
【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等的假球茎。5~6月挖职假球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晒干。
【源形态】
①杜鹃兰
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假球茎卵球形,肉质。顶端生叶1(~2)片,叶片披针状长椭圆形,长20~30匣米,宽4~5厘米,先端略尖,基部楔形,具纵向主脉3条,全缘,具叶柄。花茎直立,疏生3叶鞘,抱茎;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有花10~20朵,偏侧而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薄膜质,长3厘米左右,先端锐尖;花下垂,绿色至红紫色;萼片及花瓣呈线状倒披针形,长3~3.5匣米,先端锐尖,唇瓣肥厚,长约3厘米,基部稍膨大,先端近3裂,侧裂片披针形,中间裂片长椭圆形,长9毫米左右,先端截形,反曲;蕊柱长2.5厘米。蒴果长2~2.5厘米,无梗,下垂。花期夏季。
生山沟阴湿处。分布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
②独蒜兰,又名:冰球子。
多年生草本。假球茎狭卵形或圆锥状长颈瓶形,高1.5~2厘米。叶1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生于假球茎的顶端。花葶直立,生花1朵,下部有2~3个鞘;苞片长圆形,长2~3厘米;萼片近直立,披针形,长4厘米;花瓣近线形,长4.5厘米;唇瓣从楔形基部起逐渐扩大,长4厘米,有不明显的3裂,中部为不等边四方形,边缘为啮蚀的撕裂状,上面没有龙骨突起;子房下位,细瘦。蒴果长圆形,直立,连于房柄长近约3厘米。
生山沟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
以上植物的叶(山慈姑叶)、花(山慈姑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
①杜鹃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状尖圆形或稍扁平,直径1~2厘米。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细小皱折。顶端有一圆形的蒂迹;底郎凹陷处有须根,须根长约1~3厘米,粗1~2毫米;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环节,俗称"腰带"。假球茎周围被有或疏或密的金黄色丝状毛须及黑色细须。或已将须根及外皮均除去。质坚实,内心黄白色或乌黑色,粗糙。味淡,微香,遇水有粘性。以个大、饱满、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②独蒜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1.5厘米,顶端渐突起,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腰带往往在凹入部,故不甚明显,撞去表皮者表面呈黄白色、浅黄色或灰黄色,带有表皮者呈浅棕色或棕色,光滑,或有皱纹及深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角质半透明。气微弱,味淡微苦,稍粘。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独蒜兰属植物云南独蒜兰(参见"独叶白芨"条)及山兰属植物冰球子(四川、西藏)等的假球茎,亦作山慈姑入药。
【炮制】除尽须根,洗净,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润透,切片,晒干。捣碎用亦可。
【性味】
甘微辛,寒。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纲目》:"甘微辛,有小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气寒。"
【归经】
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消肿,散结,化痰,解毒。治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
①《本草拾遗》:"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瘖。"
②《滇南本草》:"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③《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④《本草再新》:"治烦热痰火,疮疔痧痘,瘰疬结核。杀诸虫毒。"
⑤《国药的药理学》:"为粘滑药。用于呕吐下痢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正虚体弱患者慎服。
【附方】
①治痈疽恶疮,汤、火、蛇、虫、犬、兽所伤,时行瘟疫,山岚瘴气,喉闭喉风,久病劳瘵;解菌蕈菰子、砒石毒药,死牛、马、河豚鱼毒:文蛤(捶破,洗,焙,末)三两,山慈姑(去皮净,末)二两,麝香(另研)三分,千金子(去壳,研,去油取霜)一两,红牙大戟(去芦,焙干,末)一两半。用糯米煮浓次为丸,分为四十粒。每服一粒,用井花水或薄荷汤磨服,利一、二次,用粥止之。(《外科精要》玉枢丹,即《百一选方》解毒万病丸)
②治痈疽疔肿、恶疮及黄疸: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生意》)
③去酐蹭:山慈姑根,捣涂面上。(《普济方》)
④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
⑤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
⑥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⑦风痰疾。用山慈姑一个,滴茶磨成泥。中午时以茶调匀服下,躺着晒一会太阳,即有恶物吐出,病自断根。如不吐,可喝一点热茶。
⑧一切疮毒,蛇虫毒,饮食毒,瘴气等。用"万病解毒丸"(一名"太已紫金丹"、"玉枢丹")。"丹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其配方如下: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二两;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千金子仁,研细,以纸压去油质,取一两;红牙大戟,去芦,洗净,焙干,取一两半;麝香三钱。各药共研为末,加浓糯米汤调和,细捣,作成一钱一锭的药剂。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内服。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Shān Cí Gū Huā
【别名】金灯花(《本草拾遗》)。
【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或独蒜兰等的花。
【功能主治】(纲目》:"治小便血淋涩痛。"
【附方】治血淋,膀腹及阴茎涩痛:金灯花一两,地蘖花。上药阴干,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盅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之。(《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证类本草》
【拼音名】Shān Cí Gū Yè
【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或独蒜兰等的叶。
【功能主治】《纲目》:"除乳痈、便毒。"
【附方】治疮肿:山慈姑茎叶捣为膏,入蜜,贴疮口上,候清血出。(《(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