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òu Lí
【别名】野梨、鹿梨、铁梨树、棠梨树
【来源】蔷薇科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以叶、枝、根、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
【性味】
根、叶:微甘、涩,凉。
果实:酸、甘、涩,寒。
【功能主治】
根、叶: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
果实:健胃,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Lù Lí
【别名】檖(《诗经》),赤罗(《毛诗传》),罗(《尔雅》),山梨、杨檖、鼠梨、赤萝(陆玑《诗疏》),树梨(《纲目》),酸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野梨(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果实。
【源形态】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9米。树皮灰黑色;小枝光滑;冬芽有细毛。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阔卵形或卵形,长4~8厘米,宽3.3~5.5厘米,先端短锐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有细而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2~4厘米。伞房花序呈总状,有花6~12朵,花径2~2.5厘米;花梗长1.5~3厘米;萼片5,披针形,稍短于萼筒),外面无毛,内面有稀毛;花瓣5,卵圆形,白色有短爪;雄蕊20;花柱2,稀为3。梨果球形,径约1~2厘米,黑褐色,有斑点,萼裂片脱落;果柄细长。种子黑褐色。花期4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边及杂木林中,分布广东、江西、浙扛、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含水分75~80%,糖约15~20%。
【性味】《纲目》:"酸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图经》:"煨食治痢。"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Lù Lí Gēn Pí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根皮。
【性味】《纲目》:"酸涩,寒,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图经》:"治疮癣及疥癞。"
【附方】
①治一切疮:鹿梨根、蛇床子各半斤,真翦草四两,硫黄三钱,轻粉一钱。为末,麻油调敷之,小儿涂于绢衣上着之,七日不解,自愈。(《仁存堂经验方》鹿梨散)
②治一切癣:鹿梨根,刮皮捣烂,醋和,麻布包擦之;干者为末,以水和捣。(《唐瑶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江西《草药手册》
【拼音名】Yě Lí Zhī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枝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鹿梨"条。
【化学成分】叶含熊果酚甙、异槲皮甙、绿原酸、异绿原酸、大波斯菊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以及3,4-二羟基苄醇4-葡萄糖甙的咖啡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荚兰酸的酯。叶中尚检出原儿茶酸3-葡萄糖甙。
【功能主治】江西《草药手册》:"治吐泻不止,转筋腹痛,反胃吐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