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ínɡ Māo Xiānɡ
【别名】斑灵猫、香狸、灵狸、麝香猫、小灵猫、笔猫、灵狸香
【来源】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以生殖器与肛门间沟内左右二腺分泌的香液入药。
【生境分布】我国长江流域和沿海各省,从四川、云南至台湾。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脂肪树脂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有兴奋神经作用。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镇痉,镇痛,安神。主治疝痛,腹痛,子宫病冲逆(用香液擦脐部有效)。并可开窍行气,通经络,透肌骨,消痈肿。
【用法用量】0.5~1分,通常作外用。
【备注】外科膏散中可作麝香得代用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国药的药理学》
【拼音名】Línɡ Māo Xiānɡ
【别名】灵猫阴(《本草拾遗》)
【来源】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的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将灵猫缚住,用角制小匙插入会阴部的香腺囊中,刮出浓厚的液状分泌物,即灵猫香。每隔2~3日采取一次,每次可得一钱许。
【源形态】
大灵猫,又名:类(《山海经》),文狸(《楚辞》),灵狸(杨孚《异物志》),灵猫(《本草拾遗》),香狸(《酉阳杂俎》),香猫(《丹铅杂录》),山狸(《坤舆图说》),九节狸、麝香猫、九江狸。
体形细长,身长约83厘米,尾长约43厘米,体重8公斤左右。吻部略尖,口旁列生刚毛。四肢较短,足具5趾,爪弯曲而略具伸缩性。雌雄体的会阴部均具香腺囊,能分泌奇异的香味。全身灰棕色或浅黄色,头、额、唇均灰白色,颈侧至前肩有3条黑色横纹,其问夹有2条白色横纹;背中央一直到尾基有1条黑色纵纹,其两侧白背中部起各有1条白色狭纹;腹部毛色浅灰;四肢黑褐色;尾毛浓密而较软,为白色狭环与黑色宽环扣间,末端呈黑色。
栖于灌木丛中。昼伏夜出,营独居生活,行动敏捷,听觉灵敏。杂食性,以小兽、小鸟、鱼、蛙、蟹为食,也食昆虫、野果及家禽。
【生境分布】我国北自陕西秦岭,南至广东海南岛;东达江苏、浙江,西至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
【性状】新鲜品为蜂蜜样的稠厚液,呈白色或黄白色;经久则色泽渐变,由黄色而终成褐色,呈软膏状。不溶于水,逢酒精仅能溶一部分,点火则燃烧而发明焰。气香,近嗅带尿臭,远嗅则类麝香;味苦。以气浓、白色或淡黄色、匀布纸上无粒块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特殊酮"香猫酮"。又含吲哚、粪臭素 、乙胺、丙胺及几种未详的游离酸类。
【性味】《本草拾遗》:"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辟秽,行气,止痛。治心腹卒痛,疝痛。
①《本草拾遗》:"主中恶,心腹卒痛,疟,疫气,镇心安神。"
②《坤舆图说》:"疗耳病。"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分。外用:研末调敷。
【备注】灵猫香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小灵猫,又名:斑灵猫,其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亦同等入药。但小灵猫体型较小,香腺囊较不发达。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Línɡ Māo Gǔ
【别名】斑灵猫、香狸、灵狸、麝香猫、小灵猫、笔猫、灵狸
【来源】食肉目灵猫科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以骨骼、肉入药。
【生境分布】我国长江流域和沿海各省,从四川、云南至台湾。
【功能主治】温补助阳。
【用法用量】骨、肉浸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Línɡ Māo Ròu
【来源】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的肉。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求原》:"暖胃。"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