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ánɡ Hǎi Zǐ
【别名】羊嚼子、羊咬子、山羊胃结石
【来源】偶蹄目牛科山羊Capra hircus L.,以胃中草结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河北。
【功能主治】宽胸止呕。主治噎膈反胃,朝食幕呕。
【用法用量】0.5~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Yánɡ Hǎi Zǐ
【别名】羊哀(《辍耕录》),百草丹(《纲日拾遗》)。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宰羊时发现胃中草结,取出晒干或晾干。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生境分布】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产。
【性状】形圆如弹丸,大小不等,常见者直径为2~3厘米。外表灰黑色,略现细小草筋状物质,微带光泽。质轻松,体不沉重,无臭。以个大、体轻、色暗、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胃经。"
【功能主治】
①《纲目》:"治翻胃。"
②《纲目拾遗》:"解百草药毒,治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
【注意】《四川中药志》:"胃火炽,无气滞者勿服。"
【附方】治翻胃:羊胲子(煅存性),每一斤入枣肉、平胃散末一半,和匀。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下。(《摘元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