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白芥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白芥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别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源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叶互生;茎基部的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厘米,最宽处达5厘米以上,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渐小;茎上部的叶具短柄,叶片较小,裂片较细;近花序之叶常少裂。总状花序顶生;小花梗长1厘米左右;花萼4,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雄蕊6,4强;子房长方形,密被白毛,花柱细长,柱头小。长角果广线形,长2~3厘米,密被粗白毛,着生种子部分常有浅度缢缩,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种子,光滑无毛。种子圆形,淡黄白色,直径1.5~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性味】《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肺。"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

    ①《本草拾遗》:"主冷气。"

    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

    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病。"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附方】

    ①反胃上气。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②热痰烦晕。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芥丸"。

    ③腹冷气起。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姜汤送下十丸,甚效。

    ④肿毒初起。用白芥子为末,加醋调涂。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芥子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Zǐ

    【别名】辣菜子(《中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

    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能主治】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附方】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白芥"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白鸡屎藤
    ·下一篇:白苣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上山龙答徐XX问腹疼治法鸡枞风引汤封囟散紫苏叶地龙丹参丸大便下血证绵萆薢支柱蓼见血住铁丝灵仙夏季药膳:泥鳅钻豆腐养荣汤增补省风汤清气养荣汤新疆雪莲秋令防“面瘫”马宝千只眼饮食调理解秋愁春季保健宜“春捂”竹蜂双肾参水案板新疆木通菘菜树茭瓜疏肝健胃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