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Dòu Fu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
【制法】一般用黄大豆,以水浸约一天左右(夏季可较短),待豆浸胖后,带水磨碎,滤去渣滓,入锅煮沸,即成豆腐浆,再点以盐卤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
【性味】
甘,凉。
①《本草图经》:"寒。"
②宁原《食鉴本草》:"味甘,平。"
⑧《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黄、烧酒毒。
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②《纲目》:"清热散血。"
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跟肿痛。"
⑤《本草求原》:"解硫黄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附方】
①治休息痢:醋煎白豆腐食之。(《普济方》)
②治饮烧酒过多,遍身红紫欲死,心头尚温:热豆腐切片,满身贴之,冷即换,苏醒乃止。(姚可成《食物本草》)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随息居饮食谱》
【拼音名】Dòu Fu Gān Shuǐ
【别名】豆腐泔(《慈航活人书》)
【来源】为压榨豆腐时沥下之淡乳白色水液。
【性味】《纲目拾遗》:"性清凉。"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通便,下痰,通癃闭。"
②《随息居饮食谱》:"一味熬膏,治疮甚效。"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Dòu Fu Jiānɡ
【别名】豆浆(《秘方集验》)
【制法】参见"豆腐"条。
【性味】
甘,平。
①《药性考》:"味甘微苦,性凉。"
②《纲目拾遗》:"味甘微咸,性平。"
【功能主治】
补虚润燥,清肺化痰。治虚劳咳嗽,痰火哮喘,便秘,淋浊。
①《药性考》:"清热下气,利便通肠,能止淋浊。"
②《纲目拾遗》:"清咽,祛腻,解盐卤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清肺补胃,润燥化痰。"
【附方】
①补虚羸:腐浆煮粥禽。(《纲目拾遗》甜浆粥)
②宁嗽补血:豆腐浆,五更冲鸡蛋,白糖点服。(《纲目拾遗》)
③治痰火吼喘:饴糖二两,豆腐浆一碗,煮化顿服。(《经验广集》)
④治淋症:六一散冲腐浆食。(《纲目拾遗》)
⑤治脚气肿痛难走者:热豆浆加松香末,捣匀敷。(《秘方集验》)
【临床应用】参见"黄大豆"条。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Dòu Fu Pí
【别名】豆腐衣(《刘羽仪经验方》)。
【来源】为豆腐浆煮沸后,浆面所凝结之薄膜。
【性味】
甘淡,平。
①《医林纂要》:"甘淡。"
②《纲目拾遗》:"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①《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②《纲目拾遗》:"养胃,滑胎,解毒。"
【附方】
①治自汗:豆腐皮,每食一张,用热黑豆浆送下。(《回生集》)
②治小儿遍身起罗网蜘蛛疮,臊痒难忍:豆腐皮烧存性,香曲调搽。(《体仁汇编》)
③治冷嗽:干豆腐衣烧灰存性为末,热陈酒调下。吃四、五十张。(《刘羽仪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Dòu Fu Zhā
【别名】雪花菜(《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为制豆腐时,滤去浆汁后所剩下的渣滓。
【功能主治】治疮疡肿毒,大便下血。
【附方】
①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豆腐渣在砂锅内焙热,看红肿处大小,量作饼子贴土,冷即更换,以愈为度。(王玷桂《不药良方》)
②治臁疮、裙边疮烂臭起沿:生豆腐渣,捏成饼,如疮大小,先用清茶洗净,绢帛拭干,然后贴上,以帛缠之,一日一换,其疮渐小,肉渐平。(《养素园传信方》)
③治脚上皮蛀生水孔而皮湿烂者:豆腐渣贴,不要落生水。(王玷桂《不药良方》)
④治大便下血:不见水豆腐渣炒黄,清茶调服。(《古今良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Fǔ Mò
【来源】即豆腐泔水上所集结之浮沫。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鹅掌癣生手掌及足掌,层层剥皮,血肉外露。此沫热洗。"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