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鹅肉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鹅肉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é Ròu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肉。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源形态】

    鹅(《尔雅》),又名:舒雁(《尔雅》),家雁(《纲目》)。

    体长约60厘米。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者膨大,黄色或黑褐色。颈长。体躯宽壮,龙骨长,脚部丰满。尾短。羽毛白色或灰色。脚大有蹼,黄色或黑褐色。

    【生境分布】饲养于河湖近旁,合群性,善游泳。嗜食青草。以华东、华南地区饲养较多。

    【化学成分】鹅肉的一般化学组成(每100克):水分77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1.2克,灰分0.9克;钙13毫克,磷3.7毫克;又含维生素(每100克):A无,有A元,B1_300γ,B2_200γ,C_2毫克。对于每100克干燥材料,胸肌含铁,铜、锰,顺次为14.6、1.18、O.26毫克;大腿nrU匝次为8.6、0.77、0.20毫克。脂肪主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三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但也含混合甘油酯,如:"棕榈酸·二油酸"、"硬脂酸·二棕榈酸"及少量的"棕榈酸·二硬脂酸"、"油酸·二棕榈酸"的甘油酯。不皂化物为胆甾醇。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平。"

    ②《日华子本草》:"苍鹅冷,有毒;白鹅凉,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归经】

    入脾、肺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兼入肝、肺。"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治虚羸,消渴。

    ①《别录》:"利五脏。"

    ②《本草拾遗》:"主消渴,煮鹅汁钦之。"

    ③《日华子本草》:"白鹅:解五脏热,止渴。苍鹅:发疮脓。"

    ④《随息居饮食谱》:"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性与葛根相似,能解铅毒。"

    【注意】

    湿热内蕴者勿食。

    孟诜:"多食令人易霍乱。亦发痼疾。"

    【名家论述】

    ①《纲目》:"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而《本草》谓其性凉利五脏,韩愗《医通》谓其疏风,岂其然哉?若夫止渴,凡发胃气者,皆能生津,岂独止渴者便曰性凉乎?参苓白术散乃治渴要药,何尝寒凉耶?"

    ②《本草求真》:"鹅肉,按书有言味甘性平,有言味辛性凉,有言气味俱厚而毒,有言服则解热解毒,有言服则发风发疮发毒,持论不同,臆见各一。究之味甘不补,味辛不散,体润而滞,性平而凉,人服之而可以解五脏之热及于服丹之人最宜者,因其病属体实气燥,得此甘平以解之也。煮汁能止渴者,以其肉乡肥腻而壅不渴之义也。发风发疮发毒,因其病多湿热,得此湿胜气壅外发热出者意也。"

    【摘录】《*辞典》

    页首↑

    白鹅膏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Bái é Gāo

    【别名】白鹅脂(《千金·食治》)。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脂肪。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鹅肉"条。

    【化学成分】鹅脂主含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搁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参见"鹅肉"条。

    【性味】

    甘,凉。

    ①《开宝本草》:"微寒。"

    ②《纲目》:"甘,微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平。"

    【功能主治】

    润皮肤,消痈肿。治皮肤皴裂。

    ①《别录》:"主耳卒聋,以灌之。"

    ②《日华子本草》:"润皮肤。"

    ③《纲目》:"治唇沈,手足皴裂。消痈肿,解礜石毒。"

    ④《本草从新》:"祛风,润燥。"

    ⑤《医林纂要》:"治癣秃店疥。"

    【用法用量】外用:涂敷。

    【摘录】《*辞典》

    页首↑

    鹅臎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é Cuì

    【别名】鹅尾罂(《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

    【化学成分】尾脂腺(又名尾腺或羽脂腺)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其组成为:水分60.807%,固形物39.193%,蛋白质17.966%,乙醚溶出部分18.777%、溶性灰分0.371%,不溶性灰分0.336%,高级醇7.423%,油酸5.848%,低级脂肪酸0.373%,卵磷脂0.233%。乙醚溶出部分,主要为脂类;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肉豆蔻酸。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是一特点,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及四甲基十一酸两种有枝链的脂肪酸。

    【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治聤耳及聋,纳之。亦疗手足皴。"

    【摘录】《*辞典》

    页首↑

    鹅胆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é Dǎn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胆或胆汁。

    【化学成分】胆汁含鹅脱氧胆酸。

    【性味】《纲目》:"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解热毒及痔疮初起,频涂抹之自消。"

    【附方】治痔疮有核:白鹅胆二、三枚(取汁),熊胆二分,片脑半分。研匀,瓷器密封,勿令泄气,用则手指涂之。(《保寿堂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

    鹅蛋壳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é Dàn Ké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卵壳。

    【功能主治】《急救方》:"治痈疽无头。新生鹅蛋壳,烧灰存性为末,醋调敷,出脓血。"

    【摘录】《*辞典》

    页首↑

    鹅喉管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é Hóu Guǎn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喉管。

    【功能主治】治喉痹,哮喘,赤白带下。

    【附方】

    ①治喉症:鹅喉气管一个(阴阳瓦炙黄色),冰片一分。共为细末,吹。(《周益生家宝方》)

    ②治哮喘:鹅咽喉食管焙灰,冲开水炖服。(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

    ③治赤白带:鹅水喉管煅存性研末,酒调,临卧服之。(《周益生家宝方》)

    【摘录】《*辞典》

    页首↑

    鹅毛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é Máo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羽毛。

    【化学成分】羽毛是上皮的变形,与其他动物的羽毛、毛、爪等成分相似,主要为角蛋白。因经常用尾脂腺液涂布,故附有油蜡状物质。参见"鹅臎"条。

    【功能主治】

    治痈肿疮毒,疥癣,瘰疬,噎膈,惊痫。

    ①《别录》:"主射工水毒。"

    ②《唐本草》:"鹅毛主小儿惊痫痢(’痢’《政和本草》引作’极’)者;毛灰主噎。"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服,或入丸、散。外用:烧灰研末撒。

    【附方】

    ①治痈毒:鹅毛(煅灰)一两,明矾二两。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二钱,好酒下。(《年希尧集验良方》)

    ②治肿毒:血管鹅毛一握,铜锅炒焦,腐皮包裹,酒吞下即内消。初起者效。(《救生苦海》)

    ③诸肿毒痛甚,有脓即溃,无脓即消:鹅毛(烧灰)一两,雄黄三钱,川乌、草乌各钱半,黄蜡熔化,入前药为丸。每服一钱,好酒送下。(《纲目拾遗》)

    ④治男妇溜脓肥疮,脓窠疮,蜡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疮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抽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随病上下,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戒暴怒、房劳、炙煿、发毒之物。(《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⑤治瘰疬初起:白鹅大者二只,取周身毛翎,并口脚黄皮,新瓦焙焦为末,分作十服,每日食后服之。(《养素园传信方》)

    ⑥治噎食病:白鹅尾毛烧灰,米汤每服一钱。(《纲目》)

    ⑦治大麻风:苦参一斤,鹅毛半斤(煅存性)。为末,陈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赤水玄珠》参毛丸)

    ⑧治喉蝶癣:鹅毛灰三分,儿茶二钱,牛黄三厘,雄黄一钱,人中白一钱半(煅存性)。如吃深,加珍珠(煅存性)一分。为末。先将生桐油探刷一番,后用药吹入,加胆矾更妙。(《养素园传信方》)

    ⑨治艾火带,乃灸火所伤,烂痛不可忍:雉鸡毛、鹅毛。烧灰敷之效。(《同寿录》)

    ⑩治误吞铜钱及钩绳:鹅毛一钱(烧灰),磁石(皂子大,煅),象牙一钱(烧存性)。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下。(《小儿医方妙选》通气散)

    【摘录】《*辞典》

    页首↑

    鹅内金

    《*辞典》

    【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é Nèi Jīn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砂囊内壁。全年均可采收。将鹅杀死后,取出肫,剖开,剥取内衣,洗净,晒干。

    【性状】干燥的鹅内金,为圆片状或破碎的块片,直径约3厘米,厚约1毫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无光泽,边缘略向内卷,边上有齿状短裂纹。质坚而脆。气腥。

    【功能主治】健脾止痢,助消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

    【摘录】《*辞典》

    页首↑

    鹅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é

    【别名】家鹅

    【来源】雁行目鸭科家鹅Anser cygnoides orientalis (L.),以血、胆、肉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

    鹅血:咸,平。

    鹅胆:苦,寒。

    【功能主治】

    鹅血:解毒。主治晚期血吸虫病。生鹅血半杯,加少许热黄酒饭后服,每日1~2次。此方连续服用,有改善体征,消除腹水,缩小肝脾之效;对血吸虫病,侏儒症,有促使发育之功。治噎嗝反胃:饭后服生鹅血,服法同上。

    鹅胆:解热,止咳,消疮痔。主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鹅胆每次吞服1个,每日2次(“鹅去氢胆酸”可治慢性气管炎)。

    鹅脂:治手足皲裂。外用涂擦患部,每日2~3次。

    鹅涎:治骨刺鲠喉。

    【备注】近年来,将鹅血制成鹅血片,有缓解恶性肿瘤,提升白血球的作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鹅腿骨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é Tuǐ Gǔ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腿骨。

    【化学成分】每100克骨髓(干重)中含铁35.9毫克,铜6.02毫克,锰0.51毫克。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犬伤日久发者,用鹅腿脡骨煅存性,研末掺之。"

    【摘录】《*辞典》

    页首↑

    鹅涎

    《*辞典》

    【出处】《本草蒙筌》

    【拼音名】é Xián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唾液。

    【功能主治】

    ①《本草蒙筌》:"治误吞稻刺塞喉。"

    ②《纲目拾遗》:"治小儿鹅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含咽。

    【摘录】《*辞典》

    页首↑

    鹅血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é Xuè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血。

    【性味】《纲目》:"咸,平,微毒。"

    【功能主治】

    治噎膈反胃,解毒。

    ①陶弘景:"中射工毒者饮血,又以涂身。"

    ②《纲目》:"解药毒。"

    ③《本草从新》:"愈噎膈反胃。"

    ④《本草求原》:"苍鹅血,治噎膈反胃;白鹅血,能吐胸腹诸虫血积。"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服。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鹅血能涌吐胃中瘀结,开血膈吐逆,食不得入,乘热恣饮,即能呕出病根。中射工毒者饮之,并涂其身即解,以其能食此虫也。"

    【摘录】《*辞典》

    页首↑

    鹅掌上黄皮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é Zhǎnɡ Shànɡ Huánɡ Pí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足蹼上的黄色表皮。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烧灰调油,搽黄水疮、冻疮。"

    ②《谈野翁试验方》:"烧研,涂脚趾缝湿烂。"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鹅肉"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莪术
    ·下一篇:蛾眉石凤丹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丁甘仁女性痛经药膳疗法分消汤银楂芩连汤鸡腿堇菜麒麟竭散消炎利胆茶竹茹胁疼轻粉金代李东垣医案---大头瘟大青木独圣散乳核饮苦地丁芎附饮桃儿七鹿尾电灯花宁油麻藤黑姜散黑锡丹雉蚱蜢阳起石五倍子[图]王孙水竹叶水折耳石鮅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