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Gān
【别名】金实(马琬《食经》),柑子(《开宝本草》),木奴(《纲目》),瑞金奴(《群芳谱》)。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
【源形态】
①茶枝柑,又名:新会柑、江门柑。
小乔木,高2~3米。枝条密集,针刺极少。叶互生,长椭圆形,长6~6.5厘米,宽2~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锯齿不明显,叶质略硬;叶柄长0.6厘米左右,翼叶小而不明显。花小,白色,径约2厘米;萼片黄绿色,5裂,裂片尖锐;花瓣5;雄蕊彼此连合,长短不一。柑果扁圆形或馒头形,纵径4.5~6厘米,横径6.5~7厘米,表面橙黄色,有光泽,油点凹入,少数平生,基部平或隆起,上有浅放射沟4~8条,顶部微凹入:果皮易剥离,质松脆,白内层如棉絮状,有特异的香气;瓤囊11~12瓣;中心柱空虚;味酸甜。种子20余粒,卵圆形,淡黄褐色。花期3月中旬。果熟期12月中旬。
主要分布珠江三角洲一带,以新会栽培最多,其次广州近郊四会、化县、濂江等地也有栽培。
②瓯柑(《随息居饮食谱》),又名:乳柑(《本草拾遗》),真柑(《橘录》),春橘(《随息居饮食谱》)。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2米。枝疏生,披张,无刺。叶片椭圆形,短枝上的叶边缘无锯齿,长枝上的叶则有波状齿。花小,白色。柑果扁圆形或长圆形,高6厘米,阔7厘米,先端微凹,基部有尖圆或截圆两种;果皮粗而皱襞,橙黄色,油腺多,凹入,果皮易剥离;橘络多,柔软,白色;瓤囊10瓣,中心柱小,充实。种子甚少,仅4颗,卵圆形,子叶白色或淡绿色。果熟期11月。
分布浙江等地。
此外,尚有以下同属植物均供药用:①四会柑,分布广东、广西;②冇柑,分布广东、福建;③蕉柑,分布广东、福建、台湾。
【化学成分】蕉柑果实含橙皮甙、川陈皮素和挥发油。根中含豆甾醇、β-谷甾醇和花椒树皮素甲。
【性味】
甘酸、凉。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酸,小冷,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甘,大寒。"
③《日用本草》:"味甘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醒酒利尿。
①崔禹锡《食经》:"食之下气,主胸热烦满。"
②《开宝本草》:"利肠胃中热毒,止暴渴,利小便。"
③《医林纂要》:"除烦,醒酒。"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衍义》:"脾肾冷人食其肉,多致藏寒或泄利。"
②《医林纂要》:"多食生寒痰。"
③《随息居饮食谱》:"风寒为病忌之。"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Gān Hé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种子。
【性味】苦,温,无毒。
【归经】入心、肝。
【功能主治】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卵肿偏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附方】治肾冷腰痛;柑核,杜仲等分。炒研,盐酒下。
【名家论述】柑核,功专在下。以上诸病,皆肾与膀胱之气化郁以病乎肝也。此味肝肾同治,故功专,但实证为宜,虚者禁用,以味苦大伤胃气也。(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Gān Pí
【别名】广陈皮、新会皮(《药性切用》),陈柑皮(《本草求原》)。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果皮。9~11月采摘成热果实,剥取外层果皮,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此外,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果皮,多剖成3瓣,每瓣近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成单瓣。瓣片多向外反卷,白色的内层明显外露;果皮厚约1毫米。外表面黄橙色至红橙色,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点。内表面白色棉絮状,油点微凹入。质较疏松而柔软,干燥后仍不脆。香气浓郁,味微辛,但不甚苦。以皮薄、片大、质柔软。少病斑,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川陈皮素和挥发油。
【炮制】刷去泥土,拣净杂质,喷淋清水,闷润后切丝或切片,晾干。
【性味】
①《七卷食经》:"小冷。"
②《纲目》:"辛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下气,调中,化痰,醒酒。治病后饮食失调,上气烦满,伤酒口渴。
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
②《本草拾遗》:"去气,调中。治产后肌浮,为末酒下。"
③《七卷食经》:"治气,胜于橘皮;去积痰。"
④《日华子本草》:"皮炙作汤,可解酒毒及酒渴。"
⑤《纲目》:"伤寒饮食劳复者,浓煎汁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注意】
①《食疗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②《日华子本草》:"多食发阴汗。"
【附方】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计多少,焙干为末,入盐点半钱。(《经验后方》独醒汤)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Gān Y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叶。
【化学成分】蕉柑叶中含维生素C-187毫克%。
【性味】《本草求原》:"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本草求原》:"治胸膈逆气,行肝胃滞气,消肿散毒。消乳痈、乳吹、乳岩、胁痛。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捣烂炒热熨或捣汁滴患处。
【附方】
①治伤寒胸痞:柑叶捣烂,和面熨。(《本草求原》)
②治肺痈:柑叶,绞汁一盏服,吐出脓血愈。(《本草求原》)
③治聤耳流水或脓血:柑树叶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蔺氏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