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牛蒡子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牛蒡子

    《中国药典》

    【拼音名】Niú Bànɡ Zǐ

    【英文名】FRUCTUS ARCTII

    【别名】大力子、恶实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镶嵌紧密;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稍偏弯,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3μl、对照药材溶液3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牛蒡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牛蒡子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Niú Bànɡ Zǐ

    【别名】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源形态】

    牛蒡,又名:鼠粘草(《别录》),夜叉头(《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牵牛(《纲目》),饿死囊中草(《医林纂要》),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见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根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大,有长叶柄,表面有纵沟;叶片广卵形或心脏形,下部的叶长40~50厘米,宽30~40厘米,在茎上部的叶逐渐变小,先端钝圆而具一小尖头,基部心脏形,边缘稍带波状或呈齿牙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丛生,着生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生细柔毛;总苞球形,由多数覆瓦状排列之苞片组成,苞片披钊彬或线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长而成针状,末端钩曲,着生多数简状两性花;花冠先端5浅裂,裂片呈狭长三角形,下部连合成筒状;雄蕊5,生在花冠筒内上部,与裂片互生,花丝分离,花药连合成筒,围绕在花柱四周;子房椭圆形,下位,1室,顶端圆盘状,盘上着生分离的白色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分叉。瘦果略呈弯曲之长倒卵形,灰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性状】

    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

    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化学成分】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炮制】

    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

    辛苦,凉。

    ①《别录》:"味辛,平。"

    ②《本草拾遗》:"味苦。"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

    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⑦《纲目》:"消斑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注意】《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附方】

    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临床应用】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摘录】《*辞典》

    页首↑

    牛蒡

    《*辞典》

    【拼音名】Niú Bànɡ

    【别名】恶实、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性味】

    (子)辛、平、无毒。

    (根、茎)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

    1、身肿欲裂。用牛蒡子二两,炒过,研细。每服二钱,温水送下。一日服三次。

    2、风热浮肿(咽喉闭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细。每服一匙,热酒送下。

    3、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为末,茶调服。

    4、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启关散”。

    5、风热瘾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薄荷汤送下。

    6、牙痛。用牛蒡子(炒过),煎水含嗽。

    7、妇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钱、麝香少许,温酒小口送下。

    8、关节肿痛(风热攻犯手指,赤肿床木,甚至攻达肩背两膝,遇暑热则便秘)。用牛蒡子三两,新豆豉(炒)、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9、流行性热症(小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思饮食)。用牛蒡根捣汁服一小碗,有效。

    10、伤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条,麻黄、牛膝、天南星各六钱,先锉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药取汁,煎成黑膏。每服一钱,温酒送下。一日服三次。

    11、一切风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黄、枸杞子、牛膝各三升,装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内。每天取饮适量。

    12、老人中风(口目抽动,烦闷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晒干,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饼,在豉汁中煮熟,添葱椒五味。经常空心取食,极有效。

    13、头面忽肿,或连手足红肿。用牛蒡根洗净研烂,加酒煎成膏,摊布上贴肿处。同时以热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肿消痛减。

    14、头风白屑。用牛蒡叶捣汁,熬浓涂头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荚水洗去。

    15、喉中热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6、牙痛。齿龈肿,用牛蒡根一斤,捣汁,加盐花一钱,在银器中熬成膏,涂牙龈。

    17、项瘿。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或将根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18、小便不通、脐腹急痛。用牛蒡叶汁、生地黄汁各二合,和匀,加蜜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开几次,调滑石末一钱服下。

    19、诸疮肿毒。用牛蒡根三条,洗净,煮烂,捣成汁,加米煮粥,每食一碗。

    20、月经不通(腹肋胀痛)。用牛蒡根二斤,锉小,蒸三遍,装入布袋,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饭前温服一碗

    【名家论述】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

    【摘录】《*辞典》

    页首↑

    牛蒡根

    《*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Niú Bànɡ Gēn

    【别名】恶实根(《别录》),鼠粘根(《延年方》),牛菜(《本草衍义》)。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的根,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状】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性味】

    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

    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癥瘕,冷气。"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②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③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⑥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⑦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⑧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救急方》)

    ⑨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⑩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牛蒡茎叶

    《*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Niú Bànɡ Jīnɡ Yè

    【别名】大夫叶(《中药志》)。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的叶片。

    【药理作用】叶含抗菌物质最多,主要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浓度为每毫升400微克,叶之浆汁亦有一定作用。抗菌成分在开花期含率最高;但植物中又含氧化酶,能破坏抗菌成分,故在收获后宜即用乙醇蒸气以破坏氧化酶,但又要注意不使乙醇凝于植物上,否则抗菌成分将被溶出而遭受损失。

    【性味】《药性论》:"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治头风痛,烦闷,金疮,乳痈。皮肤风痒。

    ①《药性论》:"牛蒡单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治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又:"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②《食疗本草》:"金疮,取叶贴之。"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外用:煎水洗,熬膏涂或以叶贴疮。

    【附方】

    ①治风头及脑掣痛不可禁者: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合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头,煻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处,风毒散自止。亦主时行头痛。摩时须极力令作热乃速效。冬月无苗,用根代之亦可。(《箧中方》)

    ②治急性乳腺炎:牛蒡子叶(干品三钱,鲜品一两),水煎当茶。(《全展选编·外科》)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牛蒡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牛黄
    ·下一篇:牛膝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癫痫)痫疯治法答胡XX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汪机吴昆高血压病食物选择及食谱举例...烟筒花冬季防治手脚裂口牛黄生肌散紫荆皮秦艽芡实留意人体的“信号灯”葎草石上柏春季保健药膳菊叶三七夏季防中暑蓝锡莎菊五膈丸十生丹秋季不同年龄段妇女的食疗方...菟丝地黄汤四陈汤缪希雍医案之一禹余粮羊靥羊角参延胡索小筋骨藤五角枫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