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uǒ Má Rén
【英文名】FRUCTUS CANNABIS
【别名】大麻仁、火麻、线麻子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源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粗壮直立,有纵沟,密生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夏季开花,排列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瘦果扁卵圆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包裹。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乙醚20ml洗涤,弃去乙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火麻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5: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乙醇溶液-硫酸(1:1)混合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火麻仁:除去杂质及果皮。炒火麻仁:取净火麻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有香气。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备注】(1)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出处】《日用本草》
【拼音名】Huǒ Má Rén
【别名】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大麻子(《本草经集注》),大麻仁(《药性论》),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医心镜》),火麻子(《本草新编》)。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秋、冬果实成热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源形态】
大麻(《本草经集注》),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分枝,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柄长4~14厘米,有短绵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花被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雌花丛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被1卵形苞片,花被1,膜质,雌蕊1,子房圆球状,花柱分为2枝。瘦果扁卵形,长4~5毫米。有细网纹,外围包以黄褐色的苞片。花、果期因产地不同而异,华东花期5~6月,果期6~7月;华北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卵圆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光滑,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纹,两侧各有1条浅色棱线。一端钝尖,另端有一果柄脱落的圆形凹点。外果皮菲薄,内果皮坚脆。绿色种皮常粘附在内果皮上,不易分离。胚乳灰白色,菲薄;子叶两片,肥厚,富油性。气微,味淡。以色黄、无皮壳、饱满者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胡芦巴碱、异亮氨酸甜菜碱、麻仁球朊酶、亚麻酸、亚油酸等。
【毒性】
误食一定数量之火麻仁(炒熟者),可发生中毒
据报道,大多在食火麻仁后1~2小时内发病,最长12小时,中毒程度之轻重与进食量的多少成正比。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发麻、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手舞足蹈、脉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解救方法:经洗胃、补液及一般对症治疗,均在1~2天内症状先后消失而愈,无1例死亡。
【炮制】拣去杂质及残留外壳,取净仁。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疗本草》:"微寒。"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大阴、手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润燥,滑肠,通淋,活血。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癞。
①《本经》:"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③《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湿及热淋。"
④《唐本草》:"主五劳。"
⑤《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⑥《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⑦《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⑧《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⑨《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③《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附方】
①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于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炙、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伤寒沦》麻子仁丸)
②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肘后方》)
③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台》)
④治产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苏子、大麻仁各半合,净洗,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喂之。此粥不惟产后可服,大抵老人、诸虚人风秘,皆得力。(《本事方》麻子苏子粥)
⑤治大渴,日食数斗,小便赤涩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肘后方》)
③治五淋,小便赤少,茎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滤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葱、椒及熟煮,空心服之。(《食医心镜》)
⑦治脚气肿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大升,别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纳麻汁,更煎三、五拂,渴即饮之,冷热任取,饥时啖豆亦佳。(《外台》)
⑧治风水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滤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葱、椒、姜、豉,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⑨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干,炒,待香热,即入木臼捣极细如白粉,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无灰酒一大瓷汤碗研麻粉,旋滤取白酒,直令麻粉尽,余壳即去之,都合酒一处,煎取一半,待冷热得所,空腹顿服,日服一帖。(《箧中方》大麻仁酒)
⑩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绿豆,空腹饱服。(孟诜《必效方》)
⑾治小儿赤白痢,体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子母秘录》)
⑿治妇人月水不利,或至两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孑仁二升,合捣,酒一斗,渍一宿,服一升,日三夜一。(《肘后方》)
⒀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麻子酒)
⒁治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热沸,分为三、四服。(《食医心镜》)
⒂治寸白由: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大麻子三升(熬,捣末)。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且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千金方》)
⒃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近效方》)
⒄治小儿头面疮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千金方》)
⒅治小儿疳疮:捣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⒆治金疮腹中瘀血:大麻子三升,大葱白二十枚。各捣令熟,著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顿服之。若血出不尽,腹中有脓血,更合服,当吐脓血耳。(二物汤)
⒇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21)治赤流肿丹毒:捣大麻子水和敷之。(⒆方以下出《千金方》)
(22)治汤火伤:火麻仁、黄柏、黄栀子,共研末,调猪脂涂。(《四川中药志》)
(23)治聘耳,脓水不止:麻子一合,花臙脂一分。都研为末,满耳塞药,以绵轻拥。(《圣惠方》)
【备注】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药,能镇痛、麻酸、致幻、有成瘾性。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经》
【拼音名】Má Fén
【别名】麻勃(《本经》),麻蓝、青羊、青葛(《吴普本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幼嫩果穗。
【性味】
辛,平,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医林纂要》:"甘微辛,平。"
③《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镇痉。治痛风,痹证,癫狂,失眠,咳喘。
①《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
②《别录》:"破积,止痹,散脓。"
③《本经逢原》:"治身中伏风;同优钵罗花为麻药,砭痈肿不知痛。"
④《医林纂要》:"和胃,润命门,祛风,利大肠,破瘀,通乳,下胎。"
⑤《药物图考》:"主贫血干嗽,安抚神经,止抽搐,痛风,痹症,安眠,调经破瘀,子宫不复原,卵腺痛,癫狂,花痴,肤痒。"
⑥李承祜《生药学》:"治躁狂,癔病,痉挛性咳嗽,喘息,神经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分。外用:捣敷。
【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服。
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②《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名家论述】《药物图考》:"麻蕡有毒,臭气甚浓,入口嚼尝,先时无味,后则微辛而麻。《本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其活血之功用可知矣。于贫血症当酌加黄芪(肺结核症禁黄芪)、当归、铁剂等药;若兼干嗽宜去黄芪,加润肺之药;若偏枯痛风痹症,须与乌头、马钱子等药并施;如头痛宜佐芎藭、蔓荆子、羌活之类;若疗癫狂、花痴,须加莨菪等药;调经宜与当归、木香、羌活并用;肤痒宜佐蛇床子、石膏、大黄、虾蟆草、芥穗等药。""此药常服致瘾。"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Má Gēn
【别名】麻青根(《药性论》)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
【功能主治】
去瘀,止血。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
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
②《唐本草》:"主产难,胞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
【附方】
①治淋下血: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肘后方》)
②令易产:大麻根三茎,水产升,煎取半升,顿服,衣不下,服之亦下。(《新续十全方》)
③治踠折骨痛不可忍:大麻根及叶捣取汁一升饮之。非时即煮干麻汁服亦同。亦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独行方》)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麻根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并治淋下血不止。"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别录》
【拼音名】Má Huā
【别名】乌麻花(《千金方》)。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株花枝。
【化学成分】
雌花花穗分泌的树脂含大麻酚、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等麻醉性物质,其中四氢大麻酚活性最强,大麻二酚次之,大麻酚最小。大麻树脂尚含大麻二酚酸、大麻葛酚和反式桂皮酸;此外,树脂还含胆碱、胡芦巴碱、蕈毒碱;又含精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
麻花水汽蒸馏,约得挥发油0.5%,其中含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莰烯、α-松油烯、γ-松油烯、β-水芹烯、芳樟醇、氧化反式芳樟醇、香桧烯、α-芹子烯、β-金合欢烯、α-佛手柑油烯、姜黄烯、氧化石竹烯等。
另含哌啶,是恶臭物质,野生大麻恶臭特甚,即因多含哌啶之故。
麻花尚含抗菌成分,参见"麻叶"条。
【药理作用】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麻或称印度大麻(主要为雌花花穗及少量果实、小叶及细茎部分)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特殊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因剂量、给药途径及用药时的特殊环境而有不同,特别与个性有很大关系,吸食后或思潮起伏、精神激动、自觉欣快:或沉湎忧郁、惊惶失措。较大剂量常多生幻觉,长期服用,则精神堕落,严重丧失工作能力。这些作用主要由其中所含的四氢大麻酚所引起,久用可产生耐受性,甚至可以耐受比致死量还大的剂量,停药时并不产生戒断现象。内服时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产生与吸入时相同程度的作用,而且作用发生也较慢,可能是有效成分被消化液破坏,也可能通过肝脏时被破坏一部分所致。Δ9-THC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既有兴奋又有抑制,动物的自发活动受到抑制,但给予外界刺激则其反应却更为敏感,对于巴比妥类的睡眠时间有延长作用,但对苯丙胺引起的自发活动增加却也有协同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抗伤害(止痛)作用(热板法)。
②抗菌作用
欧产大麻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酸性,带有酚性或羧基基团的非结晶物质,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溶媒中。1:150000时能抑制结核杆菌,而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伤寒菌属、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无效。全血、血浆、血清可部分灭活此成分而降低其抗菌效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此成分在1:100浓度时,可立即杀死之;1:10000浓度时则需8小时。临床上可用于口腔、耳鼻喉、皮肤之消毒。
【毒性】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毫克/公斤):42.5(静脉注射)、455(腹腔注射)、482(灌胃);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则分别为:28.6、373及666。中毒症状表现为运动失调,反射亢进,继之发生抑制,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困难,以至死亡。死后解剖发见肺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性味】
苦辛,温,有毒。
①《吴普本草》:"雷公:辛,无毒。"
②《药性论》:"味苦,微热,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治风病肢体麻木,遍身苦痒,妇女经闭。
①《药性论》:"治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主女人经候不通。"
②《纲目》:"治健忘及金疮内漏。"
【注意】
①《吴普本草》:"畏牡蛎。"
②《药性论》:"蟅虫为使。"
【附方】
①治风病麻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白汤调下。(《纲目》)
②治瘰疬:麻花、艾各等分,合捣作炷,灸疬子一百壮。(《千金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á Pí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茎皮部的纤维。
【性味】《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去瘀,利水。治跌扑损伤,热淋胀痛。
①《唐本草》:"沤麻汁(浸泡大麻秆的水),止消渴,治瘀血。"
②《纲目》:"破血,通小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附方】
①治跌扑折伤疼痛:黄麻(皮)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王仲勉经验方》接骨方)
②治热淋,小腹胀满急痛:麻皮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上药细锉,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破伤风:取大麻皮4两烧存性,研细末,分4份,加入适量的黄酒或白酒,每次开水送服1份,盖被使出汗,每日2~3次。治疗10例,9例痊愈。一般服药后1~2天内见效。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Má Yè
【别名】火麻头(《疮科心要》)。
【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叶。
【化学成分】
大麻叶含Δ2-四氢大麻酚酸、大麻二酚酸、大麻色酸等。另据报道,分析17个国家的检样,大麻二酚酸占叶的酸性部分的3.8~41.7%,是叶的主要成分;又热带国家在大麻成熟时或成熟后,大麻二酚酸含率最低,中欧国家在未成熟时最高,其它中间寒暖的国家,含率在二者之间。又,此等物质,在贮藏时以及经过加热、光照等物理作用,含率可起变化。例如Δ2-四氢大麻酚酸,经日光照射,可变为大麻酚酸,又在暗处长时间,也可变为大麻酚酸及大麻酚,因此久藏的叶中的大麻酚酸,并非其本来成分,而是因Δ2-四氢大麻酚酸经过光照而生成的。如同其它雌雄异株的植物一样,异性植物的成分常有互异之处。就含氮物质而言,大麻雄株叶中总氮及蛋白质氮常较雌者为少,但在老叶中则无甚差别。又雄大麻叶的水溶性蛋白质比雌株的叶含较多的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而雌株的叶的水溶性蛋白质,则含较多的组氨酸、脯氨酸和二羧基的氨基酸。
大麻叶、茎、芽中都含极少的植酸钙镁,而在木髓和花中,此物质含率较高(相当于150~160毫克%)。
大麻无论叶、花,都含抗菌物质,它(们)是带酸性、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油溶剂的树脂状物质
【性味】《纲目》:"辛,有毒。"
【功能主治】
治疟疾,气喘,蛔虫。
①《唐本草》:"捣叶水绞取汁服五合,主蛔虫;捣敷蝎毒。"
②《东北药植志》:"有解痛、麻醉、利尿作用。"
③《中国药植图鉴》:"夹入烟草中吸之,治喘息。"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入丸、散。外用:捣敷。
【附方】治疟疾:大麻叶,不问荣枯,入锅内,文武火慢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其上,令汗出尽,然后碾为细末,临发时以前两时辰,用茶汤或温酒浓调下;移患入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矣。或依前法为末,加入缩砂、丁香、木香、陈皮为末,比麻叶分两减半,酒糊为丸,蜜丸亦可,梧子大。常以茶、酒送下五、七丸。(《普济方》)
【名家论述】《纲目》:"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疔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