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甘蔗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甘蔗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Gān Zhe

    【别名】红甘蔗

    【来源】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以秆、汁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生境分布】南方各省。

    【化学成分】

    含蔗醣13~27%、己酸、乙醇酸(gallcollic acid)、甘氨酸、乌头酸等。

    未成熟甘蔗汁中含酚性物质及鞣质。

    蜡质中含甾醇等。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除热止渴,和中,宽隔,行水。主治发热口干,肺燥咳嗽,咽喉肿痛,心胸烦热,反胃呕吐,妊娠水肿。

    【用法用量】鲜秆1~3两,水煎或榨汁冲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甘蔗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Gān Zhe

    【别名】薯蔗(《南都赋》),干蔗(《南方草木状》),接肠草(《重庆堂随笔》),竿蔗(《随息居饮食谱》),糖梗(《国药的药理学》)。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秋后采收,砍取地上部分。削去上部梢叶捆扎,置阴暗不通风处,保持水分。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秆直立,粗壮,坚实,高2~4米,径2~5厘米,绿色、淡黄或淡紫色,表面常被白粉。叶片阔而长,长0.5~1米,宽2.5~5厘米,两面粗糙,边缘粗糙或具小锐齿,中脉粗厚,白色,鞘口有毛。圆锥花序大,长40~80厘米,白色,生于秆顶,花序柄无毛;分枝纤细,长10~80厘米,节间无毛;小穗长3~4毫米,小穗柄无毛;基盘微小,被白色丝状长毛,毛长约为小穗的2倍;第一颖无毛,近纸质;第二颖约与第一颖等长;不孕小花中性;结实小花的外稃甚狭或缺;内稃小,披针形。春季抽穗。

    【生境分布】广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浙扛、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每lOO克可食部分中,含水分84克、蛋白质0.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12克、钙8毫克、磷4毫克、铁1.3毫克。蔗汁中含多种氨基酸,有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正亮氨酸、赖氨酸、羟丁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酪氨酸、胱氨酸和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还含甲基延胡索酸、延胡索酸、琥珀酸、乌头酸、甘醇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等有机酸。乌头酸的含量在甘蔗茎的上部较高(0.835%),中部次之(0.205%)、下部较低(0.125%)。此外,在甘蔗茎的顶部(生长点)含维生素B1(236~563微克/lOO克,干重)、B2(110~330微克/lOO克,干重)、B6(10微克/lOO克,鲜品)。茎节中也含维生紊B6,以上部的嫩茎节中含量较多。茎中还含维生素C。

    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2.6克/2.6公斤),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甘蔗糖制造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也含这种多糖类0.55克/1.2公斤)。

    甘蔗叶含维生素C、乌头酸等。叶蜡中,除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外,还含4α-甲基-24-亚甲基-γ-胆甾烯醇和α1-谷甾醇。

    【性味】

    甘,寒。

    ①《别录》:"甘,平,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冷。"

    ③《滇南本草图说》:"气味甘,性微寒,无毒。"

    ④《纲目》:"甘涩,平,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肺、大小肠。"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消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

    ①《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②《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③《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④《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⑤《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⑥《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⑦《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

    ⑧《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汁,2~4两。外用: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

    ②《本草汇言》:"多食久食,善发湿火,为痰、胀、呕、嗽之疾。"

    【附方】

    ①治发热口干,小便涩:甘蔗,去皮尽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外台》)

    ②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三服。(《梅师集验方》)

    ③治卒干呕不息:蔗汁,温令热,服一升,日三。(《补缺肘后方》)

    ④治虚热咳嗽,口干涕唾:甘蔗汁一升半,青粱米四合。煮粥,日食二次,极润心肺。(《纲目》)

    【摘录】《*辞典》

    页首↑

    甘蔗皮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Gān Zhe Pí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皮。

    【化学成分】甘蔗皮的蜡中含醛类、醇类、酸类和烃类等成分,还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

    【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疳,秃疮,坐板疮。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治小儿口疳:蔗皮烧研掺之。(《简便单方》)

    ②治鬎鬁初起:紫甘蔗皮烧存性,香油调搽。(《百草镜》)

    ③治坐板疮:甘蔗皮烧存性,香油调涂。(《周益生家宝方》)

    【摘录】《*辞典》

    页首↑

    甘蔗滓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Gān Zhe Zǐ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杆经榨去蔗浆后的渣滓。

    【功能主治】治秃疮,痈疽,疔肿。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附方】

    ①治小儿头疮白秃: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桕油调,频涂取瘥。(《纲目》)

    ②治背疽恶疮,收口长肉:甘蔗滓,晒燥,煅存性,研极细,筛药填满疮孔内,膏药盖住。(《救生苦海》)

    ③治疔疮:甘蔗滓晒干,真香油点灯烧成灰,以津液调匀,银簪挑破,点上。加珍珠油、胭脂调涂更效。(《纲目拾遗》)

    【摘录】《*辞典》

    页首↑

    蔗鸡

    《*辞典》

    【出处】《中国新医药》9:11,1954

    【拼音名】Zhè Jī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节上所茁生之嫩芽。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甘蔗"条。

    【功能主治】主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附方】治糖尿病:蔗鸡三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不拘时温服。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甘蔗"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鹅观草
    ·下一篇:皱叶狗尾草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吴昆慢脾风葶苈茯苓丸小地柏温病兼下痢紫金沙走马风王焘合欢皮岩白菜素栝楼瞿麦丸过食生冷,身体浮肿,腹大如...阴虚水肿黄胆兼外感毛麝香春季进补饮哪些药酒橘叶盛夏保健养心盛夏幼儿保健补钙泽泻汤夏季忌食死黄鳝沆瀣丹怎样克服孤独感张仲景野花椒樱桃羊脂下果藤土一枝蒿石椒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