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àn Cài
【别名】厚壳贻贝[壳菜]、贻贝[壳菜紫贻贝]、翡翠贻贝、扁顶蛤、菲律宾偏顶蛤
【来源】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贻贝科厚壳贻贝Mytilus crassitesta Lischke;贻贝M. edulis L.;翡翠贻贝M. (Chloromya) smaragdinus Chemnitz;扁顶蛤Modiolus modiolus (L.);菲律宾偏顶蛤M. philippinarum Hanley,以肉入药。
【生境分布】浙江、福建、广东。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
补虚,去胸中烦热,降丹石毒。
老年头晕,阴虚,肝阳上升。淡菜(干品)10两,焙干研细末,陈皮5两,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1~2钱,日服2次。
头晕腰痛,小便余沥,妇女白带,下腹冷痛。淡菜用黄酒洗过,和韭菜煮食,有补肾助阳之功。
高血压,耳鸣眩晕。淡菜5钱,焙干研细末,松花蛋1个,蘸淡菜末,每晚1次吃完,连吃5~7天。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孟诜
【拼音名】Dàn Cài
【别名】壳菜(《嘉祐本草》),海蜌(《纲目》),红蛤(《东医宝鉴》),珠菜(《本草撮要》)。
【来源】为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和其它贻贝类的贝肉。 全年可采。捕得后,取肉,鲜用或加工为淡菜干。
【源形态】厚壳贻贝:贝壳2片,长约15厘米左右,呈楔形。壳顶尖小,位于壳之最前端,腹缘略直,背缘与腹缘构成30度角向后上方延伸,背缘呈弧形。壳后缘圆,壳面由壳顶沿腹缘形成一条隆起,将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宽大而斜向背缘;下部小而弯向腹缘,生长纹明显,但不规则。壳表面棕黑色,壳顶常磨损而显白色。壳内面灰蓝色,具珍珠光泽。由背部韧带末端向下,绕壳后缘至腹缘末端有一宽黑色边缘。壳表的壳皮绕壳缘卷向内缘形成一红褐色狭缘。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小,位于壳顶内方,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位于后端背缘。壳顶内面具有2个小主齿。韧带褐色。外套膜在一点愈合,外套缘具有分枝状的触手。足后端成片状,前端呈棒状。足丝粗,淡黄色。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岩石间。分布黄海、渤海及东海等区域。
【化学成分】干淡菜每百克含水分13克,蛋白质59.1克,脂肪7.6克,碳水化物13克,灰分6.9克;钙277毫克,磷864毫克,铁24.5毫克,核黄素0.46毫克,尼克酸3.1毫克。
【性味】
咸,温。
①孟诜:"温,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③《本草从新》:"甘咸,温。"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阳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吐血,崩漏,带下,瘿瘤,疝瘕。
①孟诜:"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癥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
②《本草拾遗》:"主虚羸劳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瘕。"
③《日华子本草》:"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
④《嘉祐本草》:"治虚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之。"
⑤《纲目》:"消瘿气。"
⑥《随息居饮食谱》:"补肾,益血填精,治遗、带、崩、淋,阳痿阴冷,消渴,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散。
【附方】治头晕及睡中盗汗:淡菜(焙燥,研细粉)三两,陈皮(研细粉)二两。研和,蜂蜜为丸,每服二钱,一日三回。(《现代实用中药》)
【名家论述】
①《医学入门》:"淡菜,治劳热骨蒸,须多食乃见功,若数两作丸、散,未有大效。"
②《本草汇言》:"淡菜,补虚养肾之药也。蔡心吾曰,此物本属介类,原其气味甘美而淡,性本清凉,故藏器云,善治肾虚有热,及热郁吐血,痢血便血,及血郁成瘿,留结筋脉诸疾。"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