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ā Xuè
【别名】家鸭
【来源】雁行目鸭科家鸭Anas domestica L.,以血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清热。主治中风。
【用法用量】生鸭血,每日早晚饭前1小时饮用,每次1茶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Yā Xuè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血。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
咸,寒。
①《纲目》:"咸,冷,无毒。"
②《本草正》:"味咸,微凉。"
③《医林纂要》:"咸,寒。"
【功能主治】
补血,解毒。治劳伤吐血,痢疾。
①《别录》:"解诸毒。"
②《食疗本草》:"解野葛毒。"
③《纲目》:"热血,解中生金、生银、砒霜诸毒,射工毒。蚯蚓咬疮,涂之。"
④《本草正》:"盐卤毒,宜服此解之。"
⑤《本经逢原》:"能补血解毒,劳伤吐血,冲热酒调服。"
⑥《医林纂要》:"解鱼虫百毒。"
⑦《随息居饮食谱》:"解亚片毒。"
【用法用量】内服:热饮或冲酒饮。外用:涂敷。
【附方】
①治小儿白痢,似鱼冻者:白鸭杀取血,滚酒泡服。(《摘元方》)
②治经来潮热,胃气不开,不思饮食:白鸭血,头上取之,酒调饮。(《秘传内府经验女科》鸭血酒)
③治中风:白鸭血,一日约两杯,早、晚食前一小时饮用。(《动植物民间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别录》
【拼音名】Bái Yā Ròu
【别名】鹜肉(《千金·食治》)。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肉。
【源形态】
家鸭(陶弘景),又名:鹜(《周礼》),舒凫(《尔雅》),家凫(《纲目》)。
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腹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的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尾端皆有分泌脂肪的尾脂腺,常以嘴取脂遍涂于羽上,故入水不濡。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鸭喜合群,胆怯。母鸭好叫,公鸭则嘶哑。无飞翔力,善游泳。主食谷类、蔬菜、鱼、虫等。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地区有饲养。
【化学成分】肉每lOO克含水分75克,蛋白质16.5克,脂肪7.5克,碳水化物0.1克,灰分0.9克;钙11毫克,磷1.45毫克,铁4.1毫克,硫胺素0.07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4.7毫克。
【性味】
甘咸,平。
①孟诜:"寒。"
②《日用本草》:"味甘,微凉,无毒。"
③《本草汇》:"味甘咸,平,"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兼入肺、肾。"
【功能主治】
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治痨热骨蒸,咳嗽,水肿。
①《别录》:"补虚除热,和藏府,利水道。主小儿惊痫。"
②孟诜:"补中,益气,消食。""消毒热,利水道,治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又和葱豉作汁饮之,去卒烦热。"
③《日华子本草》:"解丹毒,止荆。"
④《滇南本草》:"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同鸡煮食,治血晕头痛。"
⑤《本草通玄》:"主虚劳骨蒸。"
⑥《本草汇》:"滋阴除蒸,化虚痰,止咳嗽。"
⑦《随息居饮食谱》:"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消螺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
①《日用本草》:"肠风下血人不可食。"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外感未清,痞胀脚气,便泻、肠风皆忌之。"
【附方】
①治一切久怯,极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黑嘴白鸭一只,大京枣二升,参苓平胃散一升,陈煮酒一瓶。将鸭缚定脚,量患人饮酒多少,随量以酒烫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入酒,搅匀饮之,直入肺经,润补其肺。却将鸭干挦去毛,于胁边开一孔,取去肠杂,拭干,次将枣子去核,每个中实纳参苓平胃散末,填满鸭肚中,用麻扎定,以砂瓶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煨,将陈酒煮,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枣子阴干,随意用参汤化下。(《十药神书》白风膏)
②治卒大腹水病:青头雄鸭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饮尽,厚盖之,取汗佳。(《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Dǎn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胆或胆汁。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纲目》:"苦辛,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涂痔核。又点目赤初起。"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别录》
【拼音名】Yā Fánɡ
【别名】鹜肪(《别录》)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取鸭脂肪,熬熟去渣,贮存罐内,放置阴凉处。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别录》:"主风("风"一作"气")虚寒热,水肿。"
【附方】
①治瘰疬汁出不止:鸭脂调半夏末敷之。(《永类钤方》)
②治蚯蚓瘘:鸭脂三两,胡粉二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上三味,先镕脂,入二味末调如膏。每日三、五度,涂疮上。(《圣济总录》鸭脂膏)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Yā Luǎn
【别名】鸭子(孟诜),鸭蛋(《医钞类编》)。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蛋。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化学成分】每100克含水分70克,蛋白质13克,脂肪14.7克,碳水化物1克,维生素A1380国际单位,硫胺素0.15毫克,核黄素0.37毫克,尼克酸0.1毫克,灰分1.8克,钙71毫克,磷210毫克,铁3.2毫克,镁7毫克,钾60毫克,钠82毫克,氯6毫克。
【性味】
甘,凉。
①孟诜:"微寒。"
②《纳目》:"甘咸,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滋阴,清肺。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
①《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胸膈热。"
②《本草备要》:"能滋阴。"
③《医林纂要》:"补心清肺,止热嗽,治喉痛齿痛;百沸汤冲食,清肺火,解阳明结热。"
④《本草求原》:"止泄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食或开水冲服。
【注意】
脾阳不足,寒湿下痢,以及食后气滞痞闷者不宜食。
①《食性本草》:"生疮毒者食之,令恶肉突出。"
②《日用本草》:"发疮疥。"
【附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生姜(取自然汁)适量,鸭子一个(打碎,入姜汁内搅匀)。共煎至八分,入蒲黄三钱,煎五、七沸,空心温服。(《医钞类编》鸭蛋汤)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别录》
【拼音名】Yā Tóu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头。
【功能主治】《别录》:"煮服,治水肿,通利小便。"
【附方】治阳水暴肿,面赤,烦躁,喘急,小便涩:甜葶苈(炒)二两,熬膏;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同头合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汤下七十丸,日三服。一方加猪苓一两。(《外台》鸭头丸)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Xián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唾涎。以生姜少许,塞鸭口中,将鸭倒悬,其涎即下。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功能主治】
①《海上方》:"治小儿痓风,头及四肢皆往后,以鸭涎滴之。又治蚯蚓吹小儿阴肿,取雄鸭涎抹之。"
②《食物本草会纂》:"谷芒刺喉,饮鸭涎。"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Zhūn Yī
【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砂囊的角质内壁。将鸭杀死后,取出鸭肫,剖开,剥取内壁,洗净晒干。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状】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碟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质松,断面角质。气腥,味微苦。
【功能主治】治诸骨鲠,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1钱。
【附方】
①治诸骨鲠:鸭肫衣炙研,水服一钱,取其消导。(《纲目》)
②治噎膈翻胃:鸭肫衣数十个。晒干微炒,为末,每早烧酒送下六分,频服。(《经验广集》鸭肫散)
【备注】本品在四川、云南及湖南等地,与鸡内金同等使用。参见"鸡内金"条。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