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鸭血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鸭血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Yā Xuè

    【别名】家鸭

    【来源】雁行目鸭科家鸭Anas domestica L.,以血入药。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清热。主治中风。

    【用法用量】生鸭血,每日早晚饭前1小时饮用,每次1茶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鸭血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Yā Xuè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血。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

    咸,寒。

    ①《纲目》:"咸,冷,无毒。"

    ②《本草正》:"味咸,微凉。"

    ③《医林纂要》:"咸,寒。"

    【功能主治】

    补血,解毒。治劳伤吐血,痢疾。

    ①《别录》:"解诸毒。"

    ②《食疗本草》:"解野葛毒。"

    ③《纲目》:"热血,解中生金、生银、砒霜诸毒,射工毒。蚯蚓咬疮,涂之。"

    ④《本草正》:"盐卤毒,宜服此解之。"

    ⑤《本经逢原》:"能补血解毒,劳伤吐血,冲热酒调服。"

    ⑥《医林纂要》:"解鱼虫百毒。"

    ⑦《随息居饮食谱》:"解亚片毒。"

    【用法用量】内服:热饮或冲酒饮。外用:涂敷。

    【附方】

    ①治小儿白痢,似鱼冻者:白鸭杀取血,滚酒泡服。(《摘元方》)

    ②治经来潮热,胃气不开,不思饮食:白鸭血,头上取之,酒调饮。(《秘传内府经验女科》鸭血酒)

    ③治中风:白鸭血,一日约两杯,早、晚食前一小时饮用。(《动植物民间药》)

    【摘录】《*辞典》

    页首↑

    白鸭肉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Bái Yā Ròu

    【别名】鹜肉(《千金·食治》)。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肉。

    【源形态】

    家鸭(陶弘景),又名:鹜(《周礼》),舒凫(《尔雅》),家凫(《纲目》)。

    家禽。嘴长而扁平。颈长。体扁。翅小,覆翼羽大。腹面如舟底。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枚。羽毛甚密,色有全白、栗壳、黑褐等不同。公鸭的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尾端皆有分泌脂肪的尾脂腺,常以嘴取脂遍涂于羽上,故入水不濡。脚矮,前3趾有蹼,后1趾略小。鸭喜合群,胆怯。母鸭好叫,公鸭则嘶哑。无飞翔力,善游泳。主食谷类、蔬菜、鱼、虫等。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地区有饲养。

    【化学成分】肉每lOO克含水分75克,蛋白质16.5克,脂肪7.5克,碳水化物0.1克,灰分0.9克;钙11毫克,磷1.45毫克,铁4.1毫克,硫胺素0.07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4.7毫克。

    【性味】

    甘咸,平。

    ①孟诜:"寒。"

    ②《日用本草》:"味甘,微凉,无毒。"

    ③《本草汇》:"味甘咸,平,"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兼入肺、肾。"

    【功能主治】

    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治痨热骨蒸,咳嗽,水肿。

    ①《别录》:"补虚除热,和藏府,利水道。主小儿惊痫。"

    ②孟诜:"补中,益气,消食。""消毒热,利水道,治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又和葱豉作汁饮之,去卒烦热。"

    ③《日华子本草》:"解丹毒,止荆。"

    ④《滇南本草》:"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同鸡煮食,治血晕头痛。"

    ⑤《本草通玄》:"主虚劳骨蒸。"

    ⑥《本草汇》:"滋阴除蒸,化虚痰,止咳嗽。"

    ⑦《随息居饮食谱》:"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消螺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

    ①《日用本草》:"肠风下血人不可食。"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外感未清,痞胀脚气,便泻、肠风皆忌之。"

    【附方】

    ①治一切久怯,极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黑嘴白鸭一只,大京枣二升,参苓平胃散一升,陈煮酒一瓶。将鸭缚定脚,量患人饮酒多少,随量以酒烫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入酒,搅匀饮之,直入肺经,润补其肺。却将鸭干挦去毛,于胁边开一孔,取去肠杂,拭干,次将枣子去核,每个中实纳参苓平胃散末,填满鸭肚中,用麻扎定,以砂瓶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煨,将陈酒煮,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枣子阴干,随意用参汤化下。(《十药神书》白风膏)

    ②治卒大腹水病:青头雄鸭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饮尽,厚盖之,取汗佳。(《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

    鸭胆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Dǎn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胆或胆汁。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纲目》:"苦辛,寒,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涂痔核。又点目赤初起。"

    【摘录】《*辞典》

    页首↑

    鸭肪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Yā Fánɡ

    【别名】鹜肪(《别录》)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取鸭脂肪,熬熟去渣,贮存罐内,放置阴凉处。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别录》:"主风("风"一作"气")虚寒热,水肿。"

    【附方】

    ①治瘰疬汁出不止:鸭脂调半夏末敷之。(《永类钤方》)

    ②治蚯蚓瘘:鸭脂三两,胡粉二两,巴豆(去壳,细研,去油尽)半两。上三味,先镕脂,入二味末调如膏。每日三、五度,涂疮上。(《圣济总录》鸭脂膏)

    【摘录】《*辞典》

    页首↑

    鸭卵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Yā Luǎn

    【别名】鸭子(孟诜),鸭蛋(《医钞类编》)。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蛋。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化学成分】每100克含水分70克,蛋白质13克,脂肪14.7克,碳水化物1克,维生素A1380国际单位,硫胺素0.15毫克,核黄素0.37毫克,尼克酸0.1毫克,灰分1.8克,钙71毫克,磷210毫克,铁3.2毫克,镁7毫克,钾60毫克,钠82毫克,氯6毫克。

    【性味】

    甘,凉。

    ①孟诜:"微寒。"

    ②《纳目》:"甘咸,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滋阴,清肺。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

    ①《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胸膈热。"

    ②《本草备要》:"能滋阴。"

    ③《医林纂要》:"补心清肺,止热嗽,治喉痛齿痛;百沸汤冲食,清肺火,解阳明结热。"

    ④《本草求原》:"止泄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食或开水冲服。

    【注意】

    脾阳不足,寒湿下痢,以及食后气滞痞闷者不宜食。

    ①《食性本草》:"生疮毒者食之,令恶肉突出。"

    ②《日用本草》:"发疮疥。"

    【附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生姜(取自然汁)适量,鸭子一个(打碎,入姜汁内搅匀)。共煎至八分,入蒲黄三钱,煎五、七沸,空心温服。(《医钞类编》鸭蛋汤)

    【摘录】《*辞典》

    页首↑

    鸭头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Yā Tóu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头。

    【功能主治】《别录》:"煮服,治水肿,通利小便。"

    【附方】治阳水暴肿,面赤,烦躁,喘急,小便涩:甜葶苈(炒)二两,熬膏;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同头合捣三千杵,丸梧子大。每木通汤下七十丸,日三服。一方加猪苓一两。(《外台》鸭头丸)

    【摘录】《*辞典》

    页首↑

    鸭涎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Xián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唾涎。以生姜少许,塞鸭口中,将鸭倒悬,其涎即下。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功能主治】

    ①《海上方》:"治小儿痓风,头及四肢皆往后,以鸭涎滴之。又治蚯蚓吹小儿阴肿,取雄鸭涎抹之。"

    ②《食物本草会纂》:"谷芒刺喉,饮鸭涎。"

    【摘录】《*辞典》

    页首↑

    鸭肫衣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Yā Zhūn Yī

    【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砂囊的角质内壁。将鸭杀死后,取出鸭肫,剖开,剥取内壁,洗净晒干。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白鸭肉"条。

    【性状】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碟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质松,断面角质。气腥,味微苦。

    【功能主治】治诸骨鲠,噎膈翻胃。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1钱。

    【附方】

    ①治诸骨鲠:鸭肫衣炙研,水服一钱,取其消导。(《纲目》)

    ②治噎膈翻胃:鸭肫衣数十个。晒干微炒,为末,每早烧酒送下六分,频服。(《经验广集》鸭肫散)

    【备注】本品在四川、云南及湖南等地,与鸡内金同等使用。参见"鸡内金"条。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鸭血"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鸳鸯
    ·下一篇:鸭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苕叶细辛伤寒兼有伏热证春季饮食遵循高热量高蛋白原...银锈散温病兼虚热饭包草秋季龋齿患者忌多食石榴桃仁苍耳子汁刺五加吐血证春季防甲型肝炎岗梅刺蓼养脾丸山梅花土萆薢汤六方藤豪艽汤春季防“流感”预知子鱼腥草萤火细穗爵床五角枫根无腺橉木水田碎米荠石椒草高山瓦韦宽筋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