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桔梗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桔梗

    《中国药典》

    【拼音名】Jú Gěnɡ

    【英文名】RADIX PLATYCODONIS

    【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

    【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后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不去外皮者有栓皮层,细胞中含草酸钙小棱晶。皮层窄,常见裂隙。韧皮部乳管群散在,壁略厚,内含微细颗粒状黄棕色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菊糖。

    (2)取本品,切片,用稀甘油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扇形或类圆形的菊糖结晶。

    (3)取本品粉末1g,加7%硫酸乙醇-水(1:3)混合液20ml,加热回流3小时,放冷,用氯仿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加水30ml洗涤,弃去洗液,氯仿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桔梗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斜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淡黄白色,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淡褐色;木部宽,有较多裂隙。质脆,易析断。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总皂苷不得少于5.5%。

    【性味】苦、辛,平。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桔梗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Jú Gěnɡ

    【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如(《吴普本草》),房图、荠苨(《别录》),苦梗(《丹溪心法》),苦桔梗(《纲目》),大药(《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春、秋两季采收,而以秋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佳。挖取后去净苗叶,洗净泥土,即浸水中,刮去外皮,晒干。如遇阴雨应即烘干。

    【源形态】

    桔梗,又名:包袱花、四叶菜、沙油菜、山铃铛花。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根肉质,圆柱形,或有分枝。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叶近于无柄,生于茎中、下部的叶对生或3~4片轮生,茎上部的叶有时为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冠钟状,蓝紫色,径3~5厘米,5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花丝短,基部扩大,花药围绕花柱四周;子房半下位,5室,柱头5裂,反卷,被白柔毛。朔果倒卵形,熟时顶部5瓣裂。种子卵形,有3棱。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安徽、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时分歧稍弯曲,顶端具根茎(芦头),上面有许多半月形茎痕(芦碗)。全长6~30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表面白色或淡棕色,皱缩,上部有横纹,通体有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孔样根痕,横向略延长。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至类棕色,略带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著,淡棕色,木部类白色,中央无髓。气无,味微甘而后苦。以条粗均匀,坚实、洁白、味苦者佳。条不均匀,折断中空,色灰白者质次。

    【化学成分】

    根含皂甙,已知其成分有远志酸,桔梗皂甙元及葡萄糖。又含菠菜甾醇、α-菠菜甾莳-β-D-葡萄糖甙、Δ7-豆甾烯醇、白桦脂醇,并含菊糖、桔梗聚糖。又从桔梗得到三个三萜烯类物质:桔梗酸A、B、及C。

    花含飞燕草素-3二-咖啡酰芦丁糖-5-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麻醉犬口服煎剂1克/公斤后,呼吸道粘液分泌量显著增加,作用强度可与氯化铵相比。另有报道认为其作用强于远志而次于美远志,而用酚红排泄测定法时,其作用比远志弱。对麻醉猫,也有促进呼吸道粘液分泌的作用。祛痰作用主要由于其中所含的皂甙所引起,小剂量时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按照溶血作用强弱的比较,认为野生桔梗比栽培的作用强,未剥皮的比剥皮的作用强得多,紫花的比白花的作用稍大,生长2年的作用最强,1年的次之,3年的作用最小。与远志相比,桔梗的溶血作用较弱。

    ②其他作用

    家兔内服桔梗的水或酒精提取物均可使血糖下降,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家兔糖尿病,降低血糖的作用更加显著,肝糖原的降低在用药后亦可恢复。桔梗皂甙能降低大鼠肝内胆甾醇含量及增加类甾醇和没食子酸的分泌,因而对胆甾醇代谢有影响。体外试验水浸剂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能用于注射,口服后在消化道水解破坏,即无溶血作用。给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为770毫克/公斤。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桔梗,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并两畔附枝子,细锉,用百合水浸一伏时。漉出,缓火熬令干用。每修事四两,用生百合五分,捣作膏投于水中浸。"

    ②《纲目》:"桔梗,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性味】

    苦辛,平。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苦,有小毒。"

    ③《药性论》:"苦,平,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太阴。"

    ②《品汇精要》:"行足太阴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①《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②《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

    ③《药性论》:"治下痢,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补虚消痰,破癥瘕,养血排脓,补内漏及喉痹。"

    ⑤《本草衍义》:"治肺痈。"

    ⑥《珍珠囊》:"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

    ⑦李杲:"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破滞气及积块,(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利窍。"

    ⑧《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催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久嗽、气逆及咳血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白及、龙眼、龙胆。"

    ②《药对》:"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

    ③朱震亨:"下虚及怒气上升者不宜。"

    ④《本经逢原》:"阴虚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阳泄气也。"

    【附方】

    ①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桔梗汤)

    ②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

    ③治喉痹及毒气:桔梗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④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桔梗、枳壳(炙,去穰)各一两。上锉如米豆大,用水一升半,煎减半,去滓,分二服。(《苏沈良方》枳壳汤)

    ⑥治牙疳臭烂:桔梗、茴香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⑦胸满不痛。用桔梗、枳壳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温服。

    ⑧伤寒腹胀(阴阳不和)。用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生姜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汤"。

    ⑨咽痛。先服甘草汤,如不愈,再服桔梗汤。

    ⑩口舌生疮。治法同上。

    ⑾虫牙肿痛。用桔梗、薏苡,等分为末,内服。

    ⑿骨槽风(牙龈肿痛)。用桔梗研细,与枣肉调成丸子,如皂角子大。裹棉内,上下牙咬住。常用荆芥煎汤嗽口。

    ⒀眼睛痛,眼发黑。用桔梗一斤、黑牵牛头三两,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称"桔梗丸"。

    ⒁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细,加水调匀。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药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⒂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⒃打伤瘀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许,米汤送下。

    ⒄中蛊下血(下血如鸡肝色,大量排出,病热很险)。用桔梗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时须强灌。约七天之后,血止。可吃猪肝汤补身体。药中也可加犀角,用量与桔梗等分。

    ⒅怀孕中恶(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两,锉细,加生姜三片。水一杯煎服。

    【名家论述】

    ①《纲目》:"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积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耆,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

    ②《本草经疏):"桔梗,观其所主诸病,应是辛苦甘平,微温无毒。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其主惊恐悸气者,心脾气血不足,则现此证,诸补心药中,借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此佐使之职也。《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者,盖指邪解则脏腑肠胃自和,和则血气自生也。除寒热风痹、温中、疗喉咽痛、下蛊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载阳气,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则脾中阳气长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权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热气促者,升散热邪之故也。日华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痈排脓;洁古用以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者,入肺开发和解之功也。"

    ③《本草通玄》:"桔梗之用,惟其上入肺经,肺为主气之脏,故能使诸气下降,世俗泥为上升之剂不能下行,失其用矣。"

    ④《本草崇原》:"桔梗,治少阳之胁痛,上焦之胸痹,中焦之肠鸣,下焦之腹满。又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是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也。"

    ⑤《本草求真》:"桔梗,按书既载能引诸药上行,又载能以下气,其义何居?盖缘人之脏腑胸膈,本贵通利,一有寒邪阻塞,则气血不通,其在于肺,则或为不利,而见痰壅喘促鼻塞;其在阳明,则或风热相搏,而见齿痛;其在少阴,则因寒闭火郁,而见目赤喉痹咽痛;久而火郁于肺,则见口疮肺痈干咳;火郁上焦,则见胸膈刺痛;肺火移郁大肠,则见下痢腹痛,腹满肠鸣。总皆寒郁于肺,闭其窍道,则清不得上行,浊因不得下降耳。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高之分成功,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降气之说理根于是。"

    ⑥《药征》:"桔梗,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瘥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吐脓多则排脓汤。"

    ⑦《重庆堂随笔》:"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肺气开则府气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谓其升中有降者是矣。然毕竟升药,病属上焦实证而下焦无病者,固可用也;若下焦阴虚而浮火易动者,即当慎之。其病虽见于上焦,而来源于下焦者,尤为禁剂。昔人舟楫之说,最易误人。夫气味轻清之药,皆治上焦,载以舟楫,已觉多事。质重味厚之药,皆治下焦,载以上行,更属无谓。故不但下焦病不可用,即上焦病,亦惟邪痹于肺、气郁于心,结在阳分者,始可用之。如咽喉痰嗽等证,惟风寒外闭者宜之。不但阴虚内伤为禁药,即火毒上升之宜清降者,亦不可用也。"

    【摘录】《*辞典》

    页首↑

    桔梗芦头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Jú Gěnɡ Lú Tóu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茎。

    【功能主治】吐上膈风热痰实,生研末,白汤调服一钱,探吐。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桔梗"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桂枝
    ·下一篇:桃仁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矮茎朱砂根女人养生先养血温病体虚搬倒甑紫绿草沙参黄芩汤七制香附丸乞力伽散白蔹海藻蛤壳山姜秋季呵护双手温阳通痹汤秋季养生应五防大发表夏季肝炎患者忌食生姜药膳禁忌十大诱人垃圾食物面若桃花的秘密人对高温耐力有多强做完8个动作再起床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猪蹄甲水苎麻羊胰香附水杨梅石霜活血疏风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