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别录》
【拼音名】Tù Gǔ
【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骨胳。
【源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
【性味】
①《药性论》:"味甘。"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酸,无毒。"
【功能主治】
治消渴,头昏眩晕,疥疮。
①《别录》:"主热中消渴。"
②《本草拾遗》:"主久疥,醋磨敷之。"
③《日华子本草》:"治疮疥,刺风。"
④《纲目》:"煮汁服,止霍乱吐利。"
⑤《四川中药志》:"治头昏眩晕,疯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6钱;或泡酒。外用:醋磨涂敷。
【附方】
①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海上集验方》)
②治头昏眩晕:兔骨、响铃草、昏鸡头,天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辞典》
页首↑【拼音名】Yě Tù Gǔ
【来源】兔目兔科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东北兔L. mandschuricus Radde;孙河兔(草兔)L. capensis L.;雪兔L. timidus L.,以骨入药。
【生境分布】东北、华北。
【功能主治】治头昏眩晕,疥疮等。
【用法用量】作煎剂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拼音名】Jiā Tù Gǔ
【别名】兔骨
【来源】兔目兔科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 (Gmelin),以骨骼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主治头昏眩晕,疯疾及疥疮。
【用法用量】4~6钱,作煎剂服或泡酒服;也可研末外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