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白附子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白附子

    《中国药典》

    【拼音名】Bái Fù Zǐ

    【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

    【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 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炮制】生白附子:除去杂质。制白附子 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 2~3 次, 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 ,用白矾 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禹白附

    《*辞典》

    【出处】《中药志》

    【拼音名】Yǔ Bái Fù

    【别名】牛奶白附(《中药志》),鸡心白附(《中药材品种论述》)。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秋季采挖块茎,除去残茎、须根,撞去或用竹刀削去粗皮,洗净,晒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独角莲"条。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甘肃、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产量最大,品质亦佳。

    【性状】

    干燥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4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小麻点状的根痕。顶端显茎痕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白色,富粉性,无臭,味淡,嚼之麻辣刺舌。以个大、肥壮、去皮、色白粉性大者为佳。

    四川所产的禹白附,多不去皮,斜切成片,用姜汁浸蒸后,晒干。药材呈卵圆形片状,厚约0.3~0.7厘米,表面棕色、粗糙皱缩,密生薄膜状鳞叶,顶端尤多,包有粉红色顶芽,剥落鳞叶后可见节。切面白色。

    商品白附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两者的功效有异,当分别使用。参见"关白附"条。

    【化学成分】含粘液质、草酸钙、蔗糖、皂甙、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肌醇。尚有生物碱反应。

    【炮制】生禹白附:拣净杂质,洗净,晒干。制禹白附:取生禹白附分开大小个,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泡制数日后,如起粘沫,换水时加白矾少许,泡一日后再行换水,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与鲜姜片及白矾粉层层均匀铺入容器内,加水少许,腌约3~4星期,倒入锅内煮透,取出,拣去姜片,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干燥。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大温,味辛甘,有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胃、肝二经。"

    【功能主治】

    祛风痰,定惊,止痛。治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瘰疬,破伤风。

    ①《中国药植志》:"治淋巴结结核。"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

    ③《四川中药志》;"镇痉止痛,祛风痰,治面部病,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破伤风。"

    ④江西《中草药学》:"镇痛,解毒,通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生者内服宜慎。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破伤风:生禹白附十二两,防风一两,白芷一两,生南星一两,天麻一两,羌活一两。以上六味,共研细粉,过筛,混合均匀。外用调敷患处,内用三分至五分。孕妇忌内服。(《中国药典》玉真散)

    ②治毒蛇咬伤:㈠独角莲根二两,雄黄一两。共研细末,用水或烧酒调涂伤处。(《江西民间草药》)㈡独角莲根、生南星等分。研末,水酒调涂。㈢黄独一两,独角莲根五钱,杜衡五钱,粉防己一两,青木香一两,八角莲一两,万年青一两。白酒三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钱,一日四至六次。对银环蛇咬伤(神经毒),出现神志昏迷患者尤效。

    ③治瘰疬:禹白附捣烂,外敷。

    ④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齿痛:独角莲根、细辛、白正、藁本研末蜜丸。(②之㈡方以下出扛西《中草药学》)

    【摘录】《*辞典》

    页首↑

    独角莲

    《*辞典》

    【出处】《中国药植志》

    【拼音名】Dú Jiǎo Lián

    【别名】野半夏(《江西民间草药》),犁头尖、剪刀草、玉如意、野慈菇、副本一粒红(《泉州本草》)。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全草。5~10月采。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2~4厘米,外被黑褐色小鳞片,块茎上端有须根20~40条。叶根生,1~4片,戟状箭形,大小不等,长9~45厘米,宽7~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全缘或略呈波状,叶脉平行,侧脉伸至边缘时连成网状;叶柄圆柱形,肉质,长15~45厘米。花梗长8~16厘米,肉质,绿色,常带紫色细纵条斑点;肉穗花序,顶端延长成紫色棒状附属物,不超出佛焰苞;佛焰苞长约12~15厘米,紫色;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在上部,雌花序在下部,中间有无花地带,相隔5~8毫米,上有肉质条状突起;无花被;雄花有雄蕊1~3枚,花药无柄,药隔略突出;雌花子房1室,柱头无柄。浆果长约1厘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阴湿处。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西、福建等地。辽宁、吉林、湖北、江苏等地均有栽培。

    【药理作用】用独角莲注射剂治疗已感染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豚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其疗效仅差于链霉素,与对照组比较效果很显著。随用量加大而作用增强。经小鼠、犬、豚鼠实验表明毒性很低。

    【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毒蛇咬伤:鲜独角莲全草和水少许,杵烂敷伤处。

    ②治瘰疬:鲜独角莲全草杵烂,稍加鸡蛋白杵匀,敷患处,一日换一次。

    ③治跌打扭伤青紫肿痛:鲜独角莲全草适量,同酒酿糟或烧酒杵烂,敷伤处,一日换一次。(选方出《江西民间草药》)

    【备注】本植物的块茎(禹白附)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白附子"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白芷
    ·下一篇:白茅根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忽思慧温病兼下痢自制豆浆注意火候青丝龙老年人暖背度冬桂枝黄芩汤冬季重视老年人饮食调理七宣丸加减阳和汤全叶青兰冰白散香蔻丸麻黄根五叶木通夏季养生宜补镁黄药子无忧散盛夏保健防“寒”乌鱼刺水解散药补不如食补榆树叶下珠鱼香草阴香五灵脂通骨消水蓼树地瓜活血疏风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