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Jǔ Jiànɡ
【别名】枸酱(《汉书》),蒟子(《广志》),土荜拨(《食疗本草》),大荜拨(《成都县志》),蒟青、槟榔蒟(《岭南草药志》),青蒌、香荖(《广东中草药》),芦子(《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一日后,纵剖为二,晒干。
【源形态】
蒟酱,又名:浮留藤(《唐本草》),扶留藤,扶恶士、蒌藤(《纲目》)。
常绿攀援藤本,高可达10米。叶互生,大而厚,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长10~15厘米,宽4~10厘米。穗状花序,长5~15厘米,下垂。浆果肉质,绿黄色,互相连合成一长圆柱状体。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含β-谷甾醇。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气热,味辛。"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散结,消痰。治心腹冷痛,吐泻,虫痛,咳逆上气。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②《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③《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心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附方】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Jǔ Jiànɡ Yè
【别名】萎叶(《纲目》),蒟叶(《本经逢原》),橹叶(《纲目拾遗》),青荖叶(《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叶,夏秋间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于广东。
【性状】干燥叶常皱编成团。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尖,基部倾斜,全缘;秃净,表面灰绿色或黄色,带有银灰色斑点,背面浅黄绿色,纸质,老叶近革质而稍厚,主脉5条,侧脉网状。叶柄甚长,稍扭曲,有纵皱及抽沟。气香,味稍咸微辣,略有茶叶味。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内含胡椒酚7.2~16.7%,蒌叶酚2.7~6.2%,烯丙基焦性儿茶酚0~9.6%,香荆芥酚2.2~5.6%,丁香油酚26.8~42.5%,对-聚伞花素1.2~2.5%,1,8-桉叶素2.4~4.8%,丁香油酚甲醚4.2~15.8%,石竹烯3.0~9.8%,毕澄茄烯2.4~8.8%,以及未定倍半萜4.5~6、8%等。叶中尚含多种游离氨墓酸、抗坏血酸、苹果酸、草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醛酸等。每百克含铁25毫克。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叶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枯草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其所含挥发油亦有较弱的抗菌作用。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蒌叶酚。
②抗寄生虫作用
挥发油在试管内对原虫有杀灭作用,对蚯蚓的杀死作用与同剂量土荆芥油相当。
③其他作用
对麻醉狗,低剂量挥发油产生暂时性血压降低,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预先应用阿托品后,降压作用仍存在。大剂量则使血压持久下降,呼吸先兴奋而后突然停止。对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心脏,抑制其收缩力及频率。对大鼠及兔离体肠管、大鼠子宫均有松弛作用,并能抑制乙酰胆碱起的收缩,对蛙腹直肌亦有抗乙酰胆碱作用。麻醉狗静脉住射挥发油亦可使小肠松弛,并可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离体兔肠收缩。挥发油对家兔、豚鼠的皮肤及粘膜有刺激作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引起发炎。对大鼠和豚鼠可引起中枢抑制。
【性味】
辛,温。
①《唐本草》:"味辛。"
④《本经逢原》:"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治风寒咳嗽、胃痛,风毒脚气,子肿,疥癞,湿疹,脚癣,烫伤。
①《纲目》,"解瘴疠,去胸中邪恶气,温脾燥湿。"
②《本经逢原》:"下气温中,破痰,散结气。"
③《本草求原》:"洗风毒脚肿,疥癞。"
④《龄南采药录》:"治风寒咳嗽,胞衣不下,马嘴疔及汤火伤。"
⑤《陆川本草》:"驱虫,消肿,止痒,去腐生肌。治疳疔,溃疡,虫牙痛。"
⑥《岭南草药志》:"敷疮毒,熏痔疮,理跌打。"
⑦《广东中草药》:"治妊娠水肿,疖疮,皮肤湿疹,香港脚,胃寒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风寒咳嗽:青荖叶数块,和北杏、猪肉煎汤饮之。
②治胞衣不下:青荖叶自然汁一小杯,与产妇服之,其胞衣即缩小而下。
③能杀螆,治马嘴疔及汤火伤:青荖叶为末掺之。(①方以下出《岭南采药录》)
④治汤火伤:青蒟叶汁,蜜糖。和匀搽患处。(《岭南草药志》)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Lóu Yóu
【别名】蒌叶油(《纲目拾遗》)。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之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手足红肿或疼,以蒌叶油揉擦,用布包裹。滴耳治耳痛。刀伤刺伤,以棉花浸蒌油贴裹伤处。又治背痈及疖毒,贴之,初起者即解散,已成即速溃脓。亦可敷贴杨梅毒疮、漏痔。"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