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éi
【性味】
(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功能主治】
1、痈疸疮肿。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2、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3、泄痢口渴。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4、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5、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6、小便尿血。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7、血崩。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8、大便不通。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9、霍乱吐泻。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10、蛔虫上行。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11、主咳。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12、伤寒。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别录》
【拼音名】Méi Gē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根。
【功能主治】
治风痹,休息痢,胆囊炎,瘰疬。
①《别录》:"治风痹。"
②《崔氏纂要方》:"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
③《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梅根调和气血,走血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外用:煎水洗浴。
【附方】
①治胆囊炎:梅树根(多年的)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②治瘰疬:鲜梅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Méi Gěnɡ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带叶枝梗。
【功能主治】《道听集》:"治妇人三月久惯小产,梅梗三、五条,煎浓汤饮之,复饮龙眼汤。"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纲目》
【拼音名】Méi Hé Ré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种仁。
【化学成分】种子含苦杏仁甙。
【性味】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暑,明目,除烦。
①《吴普本草》:"明目,益气。"
②《药性论》:"除烦热。"
③《本经逢原》:"清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
④《本草求原》:"治暑气霍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合,溲疏二两,藁本一两。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泽丸)
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捣,以淳苦酒和敷之。(《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Méi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
【性味】《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
【附方】治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