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ónɡ Dòu Kòu
【英文名】FRUCTUS GALANGAE
【别名】大良姜、山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
本品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1.2cm,直径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种子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
色。气香,味辛辣。
【鉴别】
(1)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4~7列,圆形或切向延长,壁稍厚。种皮的外层为1~5列非木化厚壁纤维,呈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3 ~45μm,其下为 1列扁平的黄棕色或深棕色色素细胞;油细胞 1列,方形或长方形,直径16 ~54μm;色素层细胞3~5列,含红棕色物;内种皮为 1列栅状厚壁细胞,长约65μm,宽约30μm,黄棕色或红棕色,内壁及靠内方的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团,偶见草酸钙小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种子粉末1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残渣再加乙醚10ml洗涤一次,滤过,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豆寇种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17:3)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三个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散寒、醒脾消食。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用法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本品之根状茎称“大良姜”,功能主治近“高良姜”。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Hónɡ Dòu Kòu
【别名】红豆(王好古),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姜种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源形态】干燥果实椭圆球形,长0.8~1.5厘米,直径0.7~1厘米。一端有一小凹点(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残留的淡黄色花被,长可达5毫米。外皮红棕色或枣红色,略皱缩,质薄,手捻之即碎。内含6粒种子,呈扁圆四面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外附一层白色薄膜,破开内为灰白色。有香气,味辛辣。以颗粒饱满、气味辛辣者为佳。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纲目》:"辛,热。"
【归经】《纲目》:"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散寒,燥湿,消食。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痢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气毒,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②《本草拾遗》:"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
③《纲目》:"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
④《本经逢原》:"止呕进食,大补命门相火。"
⑤《医林纂要》:"温中散寒,醒脾燥湿。"
⑥《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汗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搽。
【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药性论》:"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②《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③《纲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附方】
①治腹痛体冷,呕沫,不欲食:红豆蔻(去皮),荜茇、桂心、白术、当归(研,微炒)、人参(去芦头)各半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白豆蔻三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三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丸。(《圣惠方》红豆蔻丸)
②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方》)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