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芦根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芦根

    《中国药典》

    【拼音名】Lú Gēn

    【英文名】RHIZOMA PHRAGMITIS

    【别名】苇根、芦头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状】

    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

    干芦根: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鉴别】取本品粉末 1g,加氯仿 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根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或切后晒干。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贮藏】干芦根置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

    【备注】

    (1)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2)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作医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可扩大药源。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芦根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Lú Gēn

    【别名】芦茅根(《会约医镜》),苇根(《温病条辨》),芦菇根(《草木便方》),顺江龙(《天宝本草》),水蓢蔃(《岭南采药录》),芦柴根(《南京民间药草》),芦通(《江苏植药志》),苇子根(《河北药材》),芦芽根(《山东中药》),甜梗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春、夏,秋挖取,洗净泥土,剪去残茎、芽及节上须根,剥去膜状叶,晒干。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

    【源形态】

    芦苇,又名:苇、葭(《诗经》),芦(《别录》),芦竹(《药对》),蒲苇(《圣济总录》),苇子草(《救荒本草》),禾杂竹、水芦竹。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

    ①鲜芦根

    又名:活水芦根。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约1.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先端尖形似竹笋,绿色或黄绿色。全体有节,节间长10~17厘米,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黄白色,中空,周壁厚约1.5毫米,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外皮疏松,可以剥离。气无,味甘。

    ②干芦根

    呈压扁的长圆柱形。表面有光泽,黄白色,节部较硬,显红黄色,节间有纵皱纹。质轻而柔韧,不易折断,气无,味微甘。均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化学成分】芦根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质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门冬酰胺0.1%。芦苇含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另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以及苜蓿素。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味甘,寒。"

    ②《药性论》:"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④《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血分。"

    ③《要药分剂》:"入肺、脾、肾三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①《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②《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③《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④《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⑤《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⑥《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⑦《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⑧《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⑨《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⑩《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⑾《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⑿《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⒀《山东中药》:"治浮肿。"

    ⒁《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或捣汁。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本草经疏》:"因寒霍乱阼胀,因寒呕吐勿服。"

    【附方】

    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②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③治呕哕不止厥逆者:芦根三斤。切,水煮浓汁,频饮。(《肘后方》)

    ④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千金方》芦根饮子)

    ⑤治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芦根(切讫秤)、麦门冬(去心)、地骨白皮各十两,生姜十两(合皮切),橘皮、茯苓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忌酢物。(《玄感传尸方》)

    ⑥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千金方》)

    ⑦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芦根汁,多饮良,并治蟹毒。(《千金方》)

    ⑧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

    芦花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Lú Huā

    【别名】葭花(《尔雅》),芦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图经》)。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秋后采取。

    【化学成分】含木质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纤维素26.8~31.1%。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治彝衄,血崩,上吐下泻。

    ①《唐本草》:"水煮浓汁服,主霍乱。"

    ②《本草图经》:"煮浓汁服,主鱼蟹中毒。"

    ③《纲目》:"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烧存性研末吹鼻。

    【附方】

    ①治诸般血病:水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服。(《积善堂经验方》)

    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一升。(《小品方》)

    【摘录】《*辞典》

    页首↑

    芦茎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Lú Jīnɡ

    【别名】苇茎(《千金方》),嫩芦梗(《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夏、秋采取。

    【化学成分】含纤维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木质素32.42~30.36%,灰分2.20~2.00%,水分9.47~7.00%。

    【性味】甘,寒,无毒。

    【归经】入心、肺。

    【功能主治】治肺痈烦热。(性味以下出《纲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2~4两)。

    【附方】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槐仁三十枚,瓜瓣半升。细切,纳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千金方》苇茎汤)

    【摘录】《*辞典》

    页首↑

    芦笋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Lú Sǔn

    【别名】芦尖(《要药分剂》)。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春、夏挖取。

    【性味】

    ①《本草图经》:"味小苦。"

    ②《日用本草》:"味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热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

    ①《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

    ②《纲目》:"解诸肉毒。"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注意】宁原《食鉴本草》:"忌巴豆。"

    【摘录】《*辞典》

    页首↑

    芦叶

    《*辞典》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Lú Yè

    【别名】芦箬(《本经逢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叶。春、夏、秋均可采取。

    【化学成分】含纤维素21.45~21.35%,戊聚糖15.21~10.55%,木质素42.01~50.79%,灰分11.33~10.67%,水分10.00~6.67%。尚含抗坏血酸0.2%。

    【性味】《纲目》:"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治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

    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

    ②《本经逢原》:"烧存性,治吐衄诸血。"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

    【附方】

    ①治霍乱吐泻,烦渴心躁:芦叶一两(锉),糯米半两。上药,以水一大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后入蜜半合,生姜汁半合,煎三两沸,去滓,放温。时时呷之。(《圣惠方》)

    ②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乾坤生意秘韫》)

    【摘录】《*辞典》

    页首↑

    芦竹箨

    《*辞典》

    【出处】《药对》

    【拼音名】Lú Zhú Tuò

    【别名】芦荻外皮(《圣惠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箨叶。春、夏、秋均可采取。

    【化学成分】含纤维素24.96~31.06%、戊聚糖15.75~17.59%、木质素37.42~35.35%、灰分14.00~8.00%、水分7.87~8.00%。

    【性味】《药对》:"寒。"

    【功能主治】《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

    【附方】治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圣惠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芦根"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芦荟
    ·下一篇:杜仲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小灰包封脐丹王惟一莹珠膏冬天老年人宜防骨折的发生冬季营养滋补酒最相宜窄叶大戟芩术四物汤麻雀脑秋季服糖皮质激素忌食菱角苍耳子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早春防心肌梗死夏季注意调整情绪核桃青龙皮泽兰丸泽泻丸一匹绸老年人秋季易患什么病五积丸四楞蒿小儿牛黄散春季儿童防桃花癣秋冬季节 谨防装修污染致病...秋季,小心蛔虫多发迎红杜鹃大四块瓦象胆线叶蓟水杨梅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