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豆蔻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豆蔻

    《中国药典》

    【拼音名】Dòu Kòu

    【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

    【别名】圆豆蔻、白豆蔻、紫蔻、十开蔻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性状】

    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鉴别】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白豆蔻

    《*辞典》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Bái Dòu Kòu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10~12月果实呈黄绿色尚未开裂时采收,除去残留的果柄,晒干。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生境分布】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性状】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纲目》:"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

    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

    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附方】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备注】另有一种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干燥果实,呈长卵形,两端尖,具3钝棱,长1~1.5厘米,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种子团3瓣,每瓣5~9粒,每粒种子长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红棕色。断面白色。气芳香,味辣、微苦。产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市场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质较差。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豆蔻壳

    《*辞典》

    【出处】《药性切用》

    【拼音名】Bái Dòu Kòu Ké

    【别名】豆蔻壳(《饮片新参》),白蔻衣(江苏)。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壳。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豆蔻"条。

    【性味】《饮片新参》:"味微辛。"

    【功能主治】

    ①《药性切用》:"宽胸开胃。"

    ②《饮片新参》:"理气,宽胸,止呕。力轻于蔻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摘录】《*辞典》

    页首↑

    豆蔻

    《*辞典》

    【拼音名】Dòu Kòu

    【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

    【来源】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源形态】多年生草本。叶披针形,顶端有长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无叶柄。叶舌初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有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苞片卵状长圆形;花萼管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唇瓣椭圆形,稍凹入,淡黄色,中脉有带紫边的桔红色带;雄蕊1;子房被长柔毛。花期2~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化学成分】含桉油精、d- 龙脑、b-蒎烯、a-松油醇等。

    【性味】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用于食欲不振、胸闷恶心、胃腹胀痛。

    【备注】白豆蔻A.kravanh Pirre ex Gagnep. 的果实亦入药。

    【摘录】《*辞典》

    页首↑

    豆蔻花

    《*辞典》

    【出处】《饮片新参》

    【拼音名】Dòu Kòu Huā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花。夏季采。拣去花梗,晒干。

    【性状】干燥花朵,呈扁压的长形块片,外表淡黄色,外面包被膜质状的花被,有明显纵脉,下端残留花柄。商品中多数是花被的碎片,间有少数花梗。微有芳香。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开胃理气,止呕,宽闷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用。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豆蔻"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杜仲
    ·下一篇:两面针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蛇含北沙参温病兼喉痧痰喘流产后满闷安经汤王清任昆布丸《吴佩衡医案》瘟疫病燥热内...少阴病吴茱萸汤证三对节[图]大夜关门檫树春季宜心补博落回九子不离母聚星散大人血七五德丸十补丸山菅兰推广干葛汤井边茜夏末秋初鳝鱼与藕合食旱莲膏蒿皮四物汤夏季健康饮食春季疾病宜用板蓝根防治秋季防病莫大意麻栎皮肤解毒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