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āo Tóu Xiàn
【别名】野苋菜、光苋菜
【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凹头苋Amaranthus ascendens Loisel.,以全草和种子入药。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肠炎,痢疾,咽炎,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4~6钱。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Yě Xiàn Cài
【来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的全草及种子。夏、秋采收全草或根,鲜用或晒干;秋季果熟时采收种子。
【源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条棱,无毛,淡绿色至暗紫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5~4.5厘米,宽1~3厘米,顶端钝圆而有凹缺,基部阔楔形,全缘;叶柄长1~3.5厘米。花簇生叶腋,后期形成顶生穗状花序;苞片干膜质,矩圆形;花被片3,细长圆形,先端钝而有微尖,向内曲;雄蕊3;柱头3或2,线形。胞果球形或宽卵圆形,略扁,近平滑或略具皱纹,不开裂。花期6~7月。
本种与野苋极相似,但本种的果实不开裂,而该种的果实通常环状横裂。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村边。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性味】
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痢疾,目赤,乳痈,痔疮。
①苏轼《物类相感志》:"蜂叮痛,以野苋菜捣敷之。"
②《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结,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打肚腹毛发之积,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③《中国药植图鉴》:"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尿、明目。"
④《福建中草药》:"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4两。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痢疾:鲜野苋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肝热目赤:野苋种子一两,水煎服。
③治乳痈:鲜野苋根一至二两,鸭蛋一个,水煎服;另用鲜野苋叶和冷饭捣烂外敷。
④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⑤治蛇头疔:鲜野苋叶和食盐捣烂敷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鲜野苋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服;或鲜全草一两,杨梅鲜树皮三钱,水煎调泻盐三钱服。(选方出《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甲状腺肿大:取鲜野苋菜根、茎2两,猪肉2两(或用冰糖5钱),水煎,分两次饭后服。轻者1周,重者3周即可见效。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