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Kǔ Mù
【英文名】RAMULUS ET FOLIUM PICRASMAE
【别名】苦皮树、苦树皮、苦皮子、苦胆木、赶狗木、熊胆树、土樗子
【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 (D. Don)Benn. 的干燥枝及叶。
【性状】本品枝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2cm;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细密的纵纹及多数点状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淡黄色,嫩枝色较浅且髓部较大。叶为单数羽状复叶,易脱落;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近无柄,长4~16cm,宽1.5~6cm;先端锐尖,基部偏斜或稍圆,边缘具纯齿;两面通常绿色,有的下表面淡紫红色,沿中脉有柔毛。气微,味极苦。
【鉴别】
(1)本品粉末黄绿色。叶的上表皮细胞多边形;下表皮细胞气孔甚多,气孔不定式。叶肉细胞中含众多草酸钙簇晶。纤维成束,细长,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偶见方晶,形成晶纤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木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枝洗净,润透,切片,晒干;叶喷淋清水,稍润,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腹泻下痢,湿疹,疮疖,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枝3~4.5g;叶1~3g。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拼音名】Kǔ Mù
【英文名】Indian Quassiawood Twing and Leaf
【别名】土樗子、苦皮树、苦胆木、熊胆树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 (D.Don)Benn.的枝和叶。全年可采,晒干。
【源形态】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平滑,有灰色皮孔及斑纹,小枝绿色至红褐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9~15,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2~4.5cm,先端锐尖,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沿中脉有柔毛。伞房状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异株;萼片、花瓣、雄蕊及子房心皮绵4~5出数。核果倒卵形,3~4个并生,蓝至红色,有宿萼。花期4~6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及村边较潮湿处。产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枝圆柱形,直径0.5~2cm,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细密纵纹及点状皮孔,质脆;木部段块块片状,黄色;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气微,味极苦。
【化学成分】含苦木内酯A~N(nigakilactone A~N)、黄楝素C~G(picrasin C~G)、苦木半缩醛C~C,并含苦木酮(nigakinone)、甲基苦木酮、Ⅰ-羟甲基-β-卡波林(Ⅰ-hydroxymethyl-β-carboline)等。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抗菌消火,祛湿解毒。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肠炎、湿疹;毒蛇咬伤。
【摘录】《*辞典》
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