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苦杏仁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苦杏仁

    《中国药典》

    【拼音名】Kǔ Xìnɡ Rén

    【英文名】SEMEN ARMENIACAE AMARUM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苦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山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毒性】

    中毒症状:一般不发热,或见体温不足,均有昏迷、惊厥、呕吐、呼吸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等严重症状。

    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或10%硫代硫酸钠),然后大量饮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严重者立即给氧,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溶液10毫升,接着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溶液50毫升。如病情危机时,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隔2分钟吸入30秒。

    民间解毒方法:轻者可用杏树皮(去粗皮)2两,加水500毫升,煮沸20分钟,取汁温服。

    【鉴别】

    (1)取本品数粒,加水共研,即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气。

    (2)取本品数粒,捣碎,即取约0.1g,置试管中,加水数滴使湿润,试管中悬挂一条三硝基苯酚试纸,用软木塞塞紧,置温水浴中,10分钟后,试纸显砖红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 小时,弃去乙醚液,药渣用乙醚25ml洗涤后挥干,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立即喷以磷钼酸硫酸溶液(磷钼酸2g,加水20ml使溶解,再缓缓加入硫酸30ml,混匀),在105℃加热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苦杏仁: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燀苦杏仁:取净苦杏仁,照燀法(附录Ⅱ D)去皮。用时捣碎。

    炒苦杏仁:取燀苦杏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4.5~9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注意】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苦杏仁

    《*辞典》

    【拼音名】Kǔ Xìnɡ Rén

    【英文名】Semen Armeniacae Amarum

    【别名】杏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的种子。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子晒干。

    【源形态】落叶乔木,高达6m。叶互生,广卵形或卵圆形,长5~10cm,宽3.5~6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叶柄多带红色,有2腺体。花单生,先叶开放,几无花梗;萼片5,花扣反折;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 雄蕊多数;心皮1,有短柔毛。核果近圆形,直径约3cm,橙黄色;核坚硬,扁心形,沿腹缝有沟。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低山地或丘陵山地。主产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

    【性状】种子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富油性。味苦。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脂肪油、苦杏仁酶(emulsin)、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樱叶酶(prunase)、雌酮、α-雌二醇、链甾醇等。

    【性味】性温,味苦;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摘录】《*辞典》

    页首↑

    杏仁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Xìnɡ Rén

    【别名】杏核仁(《本经》),杏子(《伤寒论》),木落子(《石药尔雅》),苦杏仁(《临证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药手册》)。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源形态】

    ①杏(《本经》),又名:甜梅(《江南录》)。

    落叶乔木,高4~9米。树皮暗红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齐纵裂纹。叶互生;卵圆形,长5~9厘米,宽7~8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略近心脏形,边缘有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主脉基部被白色柔毛;叶柄长2.5~4.5厘米,带红色,具2腺体。花先叶开放,单生于小枝端;花梗短或几无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椭圆形,基部合生成筒状;花瓣5,白色或粉红色,阔卵形,长阔几相等;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简边缘,不等长;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仅基部有淡黄色柔毛,柱头头状。核果黄红色,心脏卵圆形,略扁,侧面具一浅凹槽,径3~4厘米,微被绒毛;核近于光滑,坚硬,扁心形,具沟状边缘;内有种子1枚,心脏卵形,红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贵州等地。

    ②山杏(《本草图经》)

    形状与上种相近,叶较小,长4~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果较小,果肉亦较薄;核的边缘薄而锐利;种子味苦。

    生于山坡,间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江苏等地。

    以上2种植物的树根(杏树根)、树皮(杏树皮)、树枝(杏枝)、叶(杏叶)、花(杏花)、果实(杏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

    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甙约3%、脂肪油(杏仁油)约50%、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及樱叶酶等β-葡萄糖甙酶水解,依次生成野樱皮甙和扁桃腈,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

    【药理作用】见"巴旦杏仁"条。

    【毒性】过量服用苦杏仁,可发生中毒,表现为眩晕,突然晕倒、心悸、头疼、恶心呕吐、惊厥、昏迷、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脉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缓慢而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内服杏树皮或杏树根煎剂可以解救,参见"杏树皮"、"杏树根"条。

    【炮制】杏仁: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皱起捞出,浸凉水中,脱去种皮,晒干,簸净。炒杏仁:取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

    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苦,冷利,有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微甘。"

    【归经】

    入肺、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

    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

    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

    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恶黄耆、黄芩、葛根。畏蓑草。"

    ②《本草经疏》:"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

    ③《本草正》:"元气虚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④《本经逢原》:"亡血家尤为切禁。"

    ⑤《本草从新》:"因虚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附方】

    ①治肺寒卒咳嗽:细辛半两(捣为末),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药,于铛中熔蜡半两,次下酥一分,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圣惠方》)

    ②治咳逆上气: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内杏仁捣,令强,更内一分捣之如膏,又内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痢。(《千金方》杏仁丸)

    ③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胡桃肉(去皮)半两。上件入生蜜少许,同研令极细,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食后临卧。(《杨氏家藏方》杏仁煎)

    ④治上气喘急:桃仁、杏仁(并去双仁、皮尖,炒)各半两。上二味,细研,水调生面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双仁丸)

    ⑤治气喘促浮肿,小便淋沥: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食医心镜》)

    ⑥治肺病咯血:杏仁四十个,以黄蜡炒黄,研,入青黛一钱,作饼,用柿饼一个,破开包药,湿纸裹,煨熟食之。(朱震亨)

    ⑦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杏仁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绵裹如指大,含之。(《本草拾遗》)

    ⑧治久病大肠燥结不利:杏仁八两,桃仁六两(俱用汤泡去皮),蒌仁十两(去壳净),三味总捣如泥;川贝八两,陈胆星四两(经三制者),同贝母研极细,拌入杏、桃、蒌三仁内。神曲四两研末,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钱,淡姜汤下。(《方脉正宗》)

    ⑨治暴下水泻及积痢:杏仁二十粒(汤浸去皮尖),巴豆二十粒(去膜油令尽)。上件研细,蒸枣肉为丸,如芥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食前。(《杨氏家藏方》朱砂丸)

    ⑩治上气,头面风,头痛,胸中气满贲豚,气上下往来,心下烦热,产妇金疮:杏仁一升,捣研,以水一斗滤取汁,令尽,以铜器螗火上从旦煮至日入,当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饮酒者,以饮服之。(《千金方》杏仁膏)

    ⑾治眼疾翳膜遮障,但瞳子不破者:杏人三升(汤浸去皮尖、双人)。每一升,以面裹,于煻灰火中炮热,去面,研杏仁压取油,又取铜绿一钱与杏油同研,以铜箸点眼。(《圣济总录》杏仁膏)

    ⑿治鼻中生疮: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千金方》)

    ⒀治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不拘大人小儿。(《纲目》)

    ⒁治犬啮人:熬杏人五合,令黑,碎研成膏敷之。(《千金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带皮苦杏仁与等量冰糖研碎混合,制成杏仁糖。早晚各服3钱,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4例,基本治愈23例,显效66例,好转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8%。对咳、痰、喘都有治疗作用,一般服药3~4天见效。个别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心慌等副作用,1~2天后自然消失。

    ②治疗外阴瘙痒

    取杏仁3两,炒枯研成细粉,加麻油1.5两调成糊状。用时先取桑叶煎水冲洗外阴、阴道,然后用杏仁油糊涂搽,每日1次,或用带线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阴道24小时后取出。治疗136例,有效率约90%,平均用药4~7次痒止。亦可用带皮杏仁,捣烂后,加水2倍,搅匀绞汁,以纱布浸透填塞阴道,每日1次,每次3~4小时。治疗阴道滴虫病6例,均获近期治愈。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

    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

    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摘录】《*辞典》

    页首↑

    甜杏仁

    《*辞典》

    【出处】《本草从新》

    【拼音名】Tián Xìnɡ Ré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种味甜的干燥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子晾干。

    【源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杏仁"条。

    【生境分布】主产河北、北京、山东等地;此外,陕西、四川、内蒙古、甘肃、新疆、山西、东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心脏形,长1.6~2.1厘米,宽1.2~1.6厘米,顶端尖,基部圆,左右对称,种脊明显,种皮较苦杏仁为厚,淡黄棕色,自合点处分散出许多深棕色脉纹,形成纵向凹纹。断面白色。子叶接合面常见空隙。气微,味微甜。以颗粒均匀而大、饱满肥厚、不发油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皱起捞出,浸入凉水中,脱去种皮,晒干簸净。

    【性味】

    ①《本萆便读》:"味甘,性平。"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

    润肺,平喘。治虚劳咳喘,肠燥便秘。

    ①《现代实用中药》:"有滋润性,内服具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外用常用于表皮剥脱时作敷料,呈保护作用。"

    ②《四川中药志》:"能润肺宽胃,祛痰止咳。治虚劳咳嗽气喘,心腹逆闷,尤以治干性、虚性之咳嗽最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

    【名家论述】《本草便读》:"甜杏仁,可供果食,主治(与杏仁)亦皆相仿。用于虚劳咳嗽方中,无苦劣之性耳。"

    【备注】本品在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有时作巴旦杏仁使用。

    【摘录】《*辞典》

    页首↑

    杏花

    《*辞典》

    【出处】《别录》

    【拼音名】Xìnɡ Hu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花。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性味】

    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纲目》:"苦,温,无毒。"

    【功能主治】《别录》:"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

    【附方】治妇人无子:杏花、桃花,阴干为末,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杏树根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Xìnɡ Shù Gēn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根。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功能主治】

    ①《本草蒙筌》:"主堕胎。"

    ②《纲目》:"治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杏树根切碎,煎汤服,即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摘录】《*辞典》

    页首↑

    杏树皮

    《*辞典》

    【出处】《全展选编》内科疾病。

    【拼音名】Xìnɡ Shù Pí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树皮。

    【功能主治】《全展选编·内科疾病》:"治苦杏仁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临床应用】治疗杏仁中毒:取杏树皮2两,削去外面表皮,仅留中间纤维部分,加水500毫升,煮沸20分钟,过滤侯温灌服。治疗80余例,均治愈。一般多在服后2小时即见症状好转,意识渐靖,呼吸平稳,恶心呕吐及发钳现象逐淅消失;4小时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摘录】《*辞典》

    页首↑

    杏叶

    《*辞典》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Xìnɡ Y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化学成分】含芸香甙、硝酸盐还元酶。

    【功能主治】

    治目疾,水肿。

    ①《滇南本草》:"敷大恶疮。"

    ②《本草蒙筌》:"煎汤洗眼止泪。"

    【附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杏叶,锉,煮令浓,及热溃之,亦可服之。(《补缺肘后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杏枝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Xìnɡ Zhī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树枝。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堕伤。"

    【附方】治坠马扑损,瘀血在内,烦闷:杏枝三两。细锉微煞,好酒二升,煎十余沸,去渣。分为二服,空心,如人行三、四里,再服。(《塞上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杏子

    《*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Xìnɡ Zi

    【别名】杏实(《别录》)。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果实。果熟时采收。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杏仁"条。

    【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β-胡萝卜素、少量γ-胡萝卜素和番茄烃;果实的挥发油成分有月桂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松油烯、反-2-己烯醇、α-松曲醇、牻牛儿醛、牻牛儿醇、2-甲基丁酸、乙酸、芳棒醇、环氧二氢芳樟醇的顺反异构体、γ-辛酸内酯、γ-癸酸内酯、橙花醛、柠檬醛。未熟果实含绿原酸类、焦性儿茶酚类、赭朴鞣质、黄酮类等成分。

    【性味】

    酸甘,温。

    ①《千金·食治》:"味极酸。"

    ②崔禹锡《食经》:"味酸,大热。"

    ③《日华子本草》:"热,有毒。"

    ④《本草图经》:"杏之类梅者味酢,类桃者味甘。"

    【功能主治】

    润肺定喘,生津止渴。

    ①《千金·食治》:"其中核犹未鞕者,采之暴干食之,甚止渴,去冷热毒。"

    ②《滇南本草》:"治心中冷热,止渴定喘,解瘟疫。"

    ③《随息居饮食谱》:"润肺生津。"

    【注意】

    ①崔禹锡《食经》:"不可多食,生痈疖,伤筋骨。"

    ②《本草衍义》:"小儿尤不可食,多致疮痈及上膈热。"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苦杏仁"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苦木
    ·下一篇:苦参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崔知悌蒲儿根徐大椿秋季淋症患者忌食莲子苦楝皮毛麝香散偏定痛饮玳瑁排钱树宝宝秋天咳嗽怎么办?十宝丹马鞍叶托毒饮石萝藦小黑药风轮菜毛连糖尿病的食疗和药膳做完8个动作再起床小儿腹痛八日未食治验冬珊瑚一扫光岩椒蜥蜴无根藤文竹青骨藤天南星[图]薯莨益中活血汤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