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黄精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黄精

    《中国药典》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别名】老虎姜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的干燥根茎。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性状】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味苦者不可药用。

    【鉴别】

    本品横切面:大黄精 表皮细胞外壁较厚。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大的黏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大多为周木型。

    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维管束多为外韧型。

    【炮制】

    黄精: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厚片,干燥。

    酒黄精:取净黄精,照酒炖法或酒蒸法(附录Ⅱ D)炖透或蒸透,稍晾,切厚片,干燥。每100kg黄精 ,用黄酒20kg。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黄精

    《*辞典》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Huánɡ Jīnɡ

    【别名】龙衔(《广雅》),太阳草(张华《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鸡格(《抱朴子》),鹿竹、重楼(《别录》),萎蕤、苟格、马箭、笔菜(《本草图经》),黄芝(《灵芝瑞草经》),笔管菜(《救荒本草》),生姜(《滇南本草》),野生姜(《本草蒙筌》),野仙姜(《广西通志》),山生姜(《本草备要》),玉竹黄精、白芨黄精(《本草从新》),阳雀蕻(《辰溪志》),土灵芝、老虎姜(《草木便方》),山捣臼(《岭南采药录》),鸡头参(《山西中药志》),黄鸡菜(《中药志》),山姜(《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黄精、囊丝黄精、热河黄精、滇黄精、卷叶黄精等的根茎。春、秋采收,以秋采者质佳。挖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去泥土,置蒸笼内蒸至呈现油润时,取出晒干或烘干。或置水中煮沸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源形态】

    ①黄精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肥大肉质,黄白色,略呈扁圆柱形。有数个茎痕,茎痕处较粗大,最粗处直径可达2.5厘米,生少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单一,高50~80厘米,光滑无毛。叶无柄;通常4~5枚轮生;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长7~11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卷曲,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花腋生,下垂,花梗长1.5~2厘米,先端2歧,着生花2朵;苞片小,远较花梗短;花被筒状,长8~13毫米,白色,先端6齿裂,带绿白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中部,花丝光滑;雌蕊1,与雄蕊等长,子房上位,柱头上有白色毛。浆果球形,直径7~10毫米,成熟时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荒山坡及山地杂木林或灌木丛的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②囊丝黄精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生,肥大肉质,近圆柱形,节处较膨大,直径钓1.5厘米。茎圆柱形,高40~80厘米,光滑无毛,有时散生锈褐色斑点。叶无柄,互生;叶片革质,椭圆形,有时为长圆状或卵状椭圆形,长8~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尖,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5~7条。花腋生,总花梗下垂,长约2厘米,通常着花3~5朵或更多,略呈伞形;小花梗长约1厘米;花被绿白色,筒状,长约2厘米,先端6齿裂;雄蕊6,花丝上有柔毛或小乳突;雌蕊1,与雄蕊等长。浆果球形,成熟时暗紫色,直径1~1.5厘米。种子圆球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山地。分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

    ③热河黄精,又名:多花玉竹。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茎横生,圆柱形,有节。茎直立,单一。叶互生,生于茎中部以上的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具灰粉状物。花腋生,总花梗长3~6厘米,着生4~10花,成聚伞花序。花被筒状,乳白色,先端6裂,裂片钝三角形;雄蕊6,着生在花被筒的中央;子房卵圆形,具细长白色花柱。浆果球形,熟时黑色。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于林下、山坡草地。分布东北及河北、山东等地。

    ④滇黄精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根茎横生,有节。茎直立,单一。叶4~6片轮生,线形,长8~13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而卷曲,基部渐狭;无柄。花1~3朵腋生;花被筒状,淡绿色,6裂。浆果球形,熟时橙红色。花期4~5月。

    多生于阴湿的山坡林下或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⑤卷叶黄精,参见"老虎姜"条。

    同属植物玫瑰红黄精 (新疆)、甘肃黄精(西北,以上两种参见"羊角参"条)、弯花柱黄精(宁夏)、红果黄精(青海、甘肃)、长梗黄精(浙江、福建)、深山黄精(浙江、江西)等在少数地区亦作黄精使用。

    【生境分布】主产贵州、湖南、浙江、广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形似鸡头(习称"鸡头黄精"),或呈结节块状似姜形(习称"姜形黄精")。分枝少而短粗,长3~1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半透明,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呈波状的环节,地上茎痕呈圆盘状,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点状突起,分布全体或多集生于膨大部分。干燥者质硬,易折断,未完全干燥者质柔韧;断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质样或蜡质状,并有多数黄白色小点。无臭,味微甜而有粘性。以块大、色黄、断面透明、质润泽、习称"冰糖渣"者为佳。

    【化学成分】

    黄精的根茎含粘液质、淀粉及糖分。

    囊丝黄精的根茎含吖丁啶羧酸、天门冬氨酸、高丝氨酸、二氨基丁酸、毛地黄糖甙以及多种慧醌类化合物。叶含牡荆素木糖甙和5,4′-二羟基黄酮的糖甙。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黄精在试管内对抗酸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剂对实验性结核病的豚鼠,在感染结核菌同时给药与感染后淋巴肿大再给药,均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且能改善健康状况,其疗效与异烟肼接近。对伤寒杆菌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抗菌最低浓度为500~100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制作用(抗苗最低浓度)1000毫克%)。但也有报道黄精粗制剂及水抽出液,对上述两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1:10浓度对腺2病毒有延缓作用,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②抗真菌作用

    黄精醇提水溶液2%以上浓度便开始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如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其水抽出物对石膏样毛癣菌及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但有报道其10%煎剂仪对羊毛样小孢子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多种真菌无效。

    ③降压作用

    黄精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炮制】黄精:洗净泥土,略润,切片,晒干。酒黄精:取拣净的黄精,洗净,用酒拌匀,装入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到酒吸尽,取出,切段,晾干。(每黄精100斤,用黄酒50斤)

    【性味】

    甘,平。

    ①《别录》:"味甘,平,无毒。"

    ②《四声本草》:"寒。"

    【归经】

    入脾、肺、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肺、肾。"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治虚损寒热,肺痨咳血,病后体虚食少,筋骨软弱,风湿疼痛,风癞癣疾。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②《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③《滇南本草》:"补虚添精。"

    ④《纲目》:"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

    ⑤《本草从新》:"平补气血而润。"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间歇热、痛风、骨膜炎、蛔虫、高血压。"

    ⑦《四川中药志》:"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治脾虚面黄,肺虚咳嗽,筋骨酸痹无力,及产后气血衰弱。"

    ⑧《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润肺生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

    中寒泄泻,痰湿痞满气滞者忌服。

    ①《纲目》:"忌梅实,花、叶、子并同。"

    ②《本经逢原》:"阳衰阴盛人服之,每致泄泻痞满。"

    ③《得配本草》:"气滞者禁用。"

    ④《本草正义》:"有湿痰者弗服。胃纳不旺者,亦必避之。"

    【附方】

    ①壮筋骨,益精髓,变白发:黄精、苍术各四斤,枸杞根、柏叶各五斤,天门冬三斤。煮汁一石,同曲十斤,糯米一石,如常酿酒饮。(《纲目》)

    ②补精气:枸杞子(冬采者佳),黄精等分。为细末,二味相和,捣成块,捏作饼子,干复捣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水送下。(《奇效良方》枸杞丸)

    ③治脾胃虚弱,体倦无力:黄精、党参、淮山药各一两,蒸鸡食。(《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肺劳咳血,赤白带:鲜黄精根头二两,冰糖一两,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⑤治肺结核,病后体虚:黄精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炖猪肉食。(《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小儿下肢痿软:黄精一两,冬蜜一两。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⑦治胃热口渴:黄精六钱,熟地、山药各五钱,天花粉,麦门冬各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眼,补肝气,明目:蔓菁子一斤(以水淘净),黄精二斤(和蔓菁子水蒸九次,曝干)。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粥饮调下二钱,日午晚食后。以温水再调服。(《圣惠方》蔓菁子散)

    ⑨治荣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皮肤痒溃:黄精根(去皮洗净)二斤。日中曝令软,纳粟米饭甑中同蒸之,二斗米熟为度,不拘时服。(《圣济总录》)

    ⑩治蛲虫病:黄精八钱,加冰糖二两,炖服。(《福建中医药》(6):44,1965)

    【名家论述】

    ①《本经逢原》:"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

    ②《本草便读》):"黄精,为滋腻之品,久服令人不饥,若脾虚有湿者,不宜服之,恐其腻膈也。此药味甘如饴,性平质润,为补养牌阴之正品。"

    【临床应用】

    ①治疗肺结核

    取黄精经蒸晒干燥,洗净,切碎,加水5倍,用文火煎熬24小时,滤去渣,再将滤液用文火煎熬,不断搅拌,待熬成浸膏状,冷却,装瓶备用。一般5斤黄精可制黄精浸膏1斤,每毫升相当于黄精5克。剂量:每日4次,每次10毫升。临床观察19例,均属浸润型肺结核。其中浸润期9例,浸润溶解期2例,溶解播散期及吸收好转期各1例,静止期6例。两侧病变者11例,有空洞者6例,经单独内服黄精浸膏2个月后,病灶完全吸收者4例,吸收好转者12例,无改变者3例。6例空洞,2例闭合,4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痰集菌检查多数转阴;血沉绝大部分病例均恢复正常值。体重及临床症状也有所改善。

    ②治疗癣菌病

    取黄精捣碎,以95%酒精浸1~2天,蒸馏去大部分酒精,使浓缩,加3倍水,沉淀,取其滤液,蒸去其余酒精,浓缩至稀糊状,即成为黄精粗制液。使用时直接搽涂患处,每日2次。一般对足痹、腰癣都有一定疗效,尤以对足癣的水疱型及糜烂型疗效最佳。对足癣的角化型疗效较差,可能是因霉菌处在角化型较厚的表皮内,而黄精无剥脱或渗透表皮能力之故。黄精粗制液搽用时无痛苦,亦未见变坏的不良反应,缺点是容易污染衣服。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黄精"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黄柏
    ·下一篇:菊花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蒴莲蓼大青叶白花灯笼诃子散清肝养肾汤山慈菇[图]秋季未成熟的水果忌放冰箱中...羊胎缪希雍医案-滞下槐花臭梧桐大头陈养荣壮肾汤景天三七土马骔马蹄蕨秋燥治疗秋季养生“养收”原则秋季素食三宝桃南瓜唐古特马尿泡鱼寄生礜石雄黄豆小青杨香胶木水罗伞蜈蚣土附升麻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