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黑脂麻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黑脂麻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Hēi Zhī Má

    【别名】胡麻、巨胜(《本经》),狗虱(《吴普本草》),鸿藏(《别录》),乌麻、乌麻子(《千金方》),油麻(《食疗本草》),交麻(《大业拾遗录》),黑芝麻(《三元延寿书》),巨肚子(《品汇精要》),小胡麻(《中国药学大辞典》)。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黑色种子。8、9月间果实呈黄黑色时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顶端向上,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源形态】

    脂麻(《本草衍义》),又名:方茎(《吴普本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四棱形,全株被毛。单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上部的常为披针形,近全缘,中部的有齿缺,下部的常掌状3裂;叶柄长1.5~5厘米。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有柄;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6毫米;花冠管状,长2.5~3厘米,被柔毛,白色,常杂有淡紫红色或黄色;雄蕊4,2强,花药黄色,基着,呈矢形,花丝扁平呈薄纸质;雌蕊1,子房圆锥形,早期呈假4室,成熟后为2室,密被白柔毛,花柱线形,柱头2裂,呈薄纸质。蒴果四棱,也有六棱八棱的,长圆筒状,长约2.5厘米,黑褐色;具短柄,密被白色柔毛,花萼宿存。种子多数,卵形,先端微突尖,黑色、白色或淡黄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有栽培。主产四川、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性状】种子扁卵圆形,一端钝圆,他端尖,长2~4毫米,宽1~2毫米,厚约1毫米。表面黑色,有网状皱纹或无,扩大镜下可见细小疣状突起,边缘平滑或呈棱状,尖端有圆点状棕色的种脐,种皮薄纸质,纵切面可见薄膜状的胚乳。胚直立,有2片大形类白色的子叶,富油性。气微弱,味淡,嚼之有清香味。以个大、色黑、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可达60%。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廿四酸、廿二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维生素E等。种子中尚含叶酸18.45毫克%,烟酸0.48毫克%,蔗糖0.64%,卵磷脂0.65%,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等。

    【药理作用】全草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种子提取物予大鼠口服,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元含量,但大量则降低糖元含量。黑脂麻油0.2毫升/100克体重喂饲大鼠10天,可增加肾上腺中抗坏血酸及胆甾醇含量,组织化学的检查也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特别是妊娠后期,抗坏血酸含量的增加更明显。黑脂麻油给正常或去势大鼠注射,有增加血球容积的倾向。油中所含芝麻素对除虫菊酯的灭蝇有协同作用。种子有致泻作用,榨油后的饼对家畜有毒,可引起绞痛、震颤、呼吸困难、胀气、咳嗽及抑制。小牛喂食过多的黑脂麻则发生湿疹,脱毛及瘙痒。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饮膳正要》:"味甘,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苦,寒,滑。"

    【归经】

    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兼入足厥阴、少阴。"

    ③《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润五脏。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

    ①《本经》:"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

    ②《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③《别录》:"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明耳目。"

    ④《唐本草》:"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

    ⑤《食疗本草》:"润五藏,主火灼,填骨髓,补虚气。"

    ⑥《食性本草》:"疗妇人阴疮,初食利大小肠,久服即否,去陈留新。"

    ⑦《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养五藏,治劳气、产后羸困,耐寒暑,止心惊。逐风湿气、游风、头风。"

    ⑧《嘉祐本草》:"合苍耳子为散服之。治风癞。"

    ⑨《玉楸药解》:"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疗语蹇、步迟、皮燥发枯、髓涸肉减、乳少、经阻诸证。医一切疮疡,败毒消肿,生肌长肉。杀虫,生秃发。"

    ⑩《医柿篆要》:"黑色者能滋阴,补胃,利大小肠,缓肝,明目,凉血,解热毒。赤褐者交心肾。"

    ⑾《山西中药志》:"治腰脚痛,痢疾,尿血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注意】

    脾弱便溏者勿服。

    ①《本草从新》:"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

    ②《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附方】

    ①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巨胜九蒸九暴,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纲目》)

    ②治肝肾不足,时发目疾,皮肤燥涩,大便闭坚:桑叶(经霜者,去梗筋,晒枯)、黑芝麻(炒)等分。为末,以糯米饮捣丸(或炼蜜为丸)。日服四、五钱,勿间断,自效。(《医级》桑麻丸)

    ③治老人风虚痹弱,四肢无力,腰膝疼痛:巨胜子二升(熬),薏苡仁二升,干地黄半斤(切)。上以绢袋贮,无灰酒一斗渍之,勿令泄气,满五、六日。空心温服一、二盏尤益。(《寿亲养老新书》巨胜酒)

    ④治一切风湿,腰脚疼重,并游风行止不定:胡麻一斤,白术八两,葳灵仙(酒炒)四两。共研为末,每早服五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⑤治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纲目》)

    ⑥治牙齿痛肿:胡麻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含漱吐之。茎叶皆可用之。(《肘后方》)

    ⑦治沸汤煎膏所烧火拦疮:熟捣生胡麻如泥,以厚涂疮上。(《肘后方》)

    ⑧治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捣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⑨治浸淫恶疮:胡麻子生捣敷之。(《普济方》)

    ⑩治小儿瘰疬: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简便单方》)

    ⑾治丁肿:胡麻(烧灰)、针砂各半两。上二味和研令细,用醋调如糊,涂敷肿上,日三易。(《圣济总录》胡麻涂敷方)

    ⑿治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纲目》)

    ⒀治阴痒生疮:捣胡麻涂之。(《补缺肘后方》)

    ⒁治脓溃后疮不合:炒乌麻令黑,熟捣敷之。(《千金方》)

    ⒂治蜘蛛咬疮:油麻研烂敷之。亦治诸虫咬伤。(《经验后方》)

    【名家论述】

    ①刘完素:"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去。胡麻入肝益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

    ②《本草经疏》:"胡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金刃伤血,则瘀而作痛,甘平益血润燥,故疗金疮止痛也。"

    ③《本草求真》:"胡麻,本属润品,故书载能填精益髓。又属味甘,故书载能补血,暖脾,耐饥。凡因血枯而见二便艰涩,须发不乌,风湿内乘发为疮疥,并小儿痘疹变黑归肾,见有燥象者,宜以甘缓滑利之味以投。"

    【摘录】《*辞典》

    页首↑

    白脂麻

    《*辞典》

    【出处】《本草衍义》

    【拼音名】Bái Zhī Má

    【别名】白油麻(《近效方》),白胡麻(《纲目》)。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白色种子。

    【化学成分】种子含水分5.42%、油量52.75%、蛋白质22.69%、粗纤维7.57%、糖类6.30%、灰分5.25%。芝麻油的主要成分为油酸(48%)和亚麻酸(37%),其它成分为硬脂酸和软脂酸,其中还含有抗氧物质一维生素E和芝麻酚。此外,富含钙质。其余参见"黑脂麻"条。

    【性味】

    甘,平。

    ①《嘉祐本草》:"大寒,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大寒,无毒。"

    ③《医学入门》:"甘,寒。"

    【功能主治】

    润燥,滑肠。治脾约便难,小儿头疮。

    ①孟诜:"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辍。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研敷小儿头上诸疮。"

    ②《本经逢原》:"润肺除燥,下通脾约便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外用:捣敷。

    【附方】治呕逆:白油麻一大合,以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热得所,去油麻,以酒顿服之。(《近效方》)

    【摘录】《*辞典》

    页首↑

    胡麻花

    《*辞典》

    【出处】《千金·食治》

    【拼音名】Hú Má Huā

    【别名】乌麻花(《千金方》)。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花。

    【功能主治】

    治秃发,冻疮。

    ①《千金·食治》:"生秃发。"

    ②苏轼《物类相感志》:"身上生肉丁,擦之。"

    ③《纲目》:"润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或酒浸涂擦。

    【附方】

    ①生眉毛:七月(采)乌麻花阴干,末之,以生乌麻油渍之,二日一涂。(《千金方》)

    ②治冻疮:白芝麻花,须于三伏时采收,浸于烧酒瓶中,勿令泄气,迨至冬天,冻疮将发时,取以涂擦患处。虽已红肿有块,亦能消散。(《幸福杂志》(4):32,1934)

    【摘录】《*辞典》

    页首↑

    胡麻叶

    《*辞典》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Hú Má Yè

    【别名】青蘘、巨胜苗(《本经》),蔓、梦神(《吴普本草》),胡麻苗(《寿亲养老新书》)。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叶。

    【化学成分】干燥的叶含脂麻甙0.3%。

    【药理作用】叶含胶质,加入水中可形成粘浆剂,腹泻和痢疾病人用作饮料有缓和刺激作用。

    【性味】

    甘,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本草图经》:"甘,滑。"

    【功能主治】

    治风寒湿痹,崩中,吐血,阴部湿痒。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

    ②《药性论》:"患崩中血凝疰者,生取一升捣,纳热汤中绞取(汁)半升(服之)。

    ③《千金·食治》:"主伤暑热。"

    ④《本草图经》:"利大肠。"

    ⑤《纲目》:"祛风解毒,润肠。又治飞丝入咽喉者,嚼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研末干擦。

    【附方】

    ①治吐血:胡麻嫩茎叶,水煎,兑糖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阴部湿痒:胡麻叶、朝阳花、朱砂。共研末,干擦。(《湖南药物志》)

    【摘录】《*辞典》

    页首↑

    麻腐

    《*辞典》

    【出处】《药镜》

    【拼音名】Má Fǔ

    【别名】胡麻腐(《中国医学大辞典》)。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和合绿豆真粉的加工制成品。

    【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

    【功能主治】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最利老人。"

    ②《纲目拾遗》:"润肌,滑肠,解毒。"

    【摘录】《*辞典》

    页首↑

    麻秸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Má Jiē

    【别名】脂麻秸(《摘元方》),芝麻荄(《中国医学大辞典》),油麻稿(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茎。

    【功能主治】

    治哮喘,浮肿,聤耳出脓。

    《纲目》:"烧灰,入点痣去恶肉方中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附方】

    ①治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元方》)

    ②治周身浮肿,胀满气喘:干油麻稿二两,红糖一两。开水一碗,冲炖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③治聤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摘录】《*辞典》

    页首↑

    芝麻壳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Zhī Mɑ Ké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果壳。

    【源形态】植物形态详"黑脂麻"条。

    【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烫伤。

    【附方】

    ①治半身不遂:芝麻壳五钱,酒煎服,出汗。(《纲目拾遗》千金不易方)

    ②治汤火伤:芝麻壳烧存性,研细,遇火伤者,用麻油调搽,倘湿烂,干掺之。(《畅春涯经验方》)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黑脂麻"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猫爪草
    ·下一篇:麻黄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山竹子淳于意木香导饮丸银锈散牛蒡子散益血汤加减化瘀止痛汤秋寒忌忽视“裙装病”广防己[图]桂枝青皮黄胆兼外感马尾连四叶参骆驼脂苦地丁夏季度“苦夏”南天竹五福化毒丹山玉兰推车客散白龙穿彩千只眼黑云散春季多进食黄豆芽珍珠母冬珊瑚延胡索大叶骨牌草小万年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