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中医药网 健康生活,快乐人生,共享平安. 会员中心 | TAG标签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首页
  • 中医
  • 中药
  • 健康
  • 资讯
  • 医药企业
  • 医药数据
  • 百科
    • 网站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针灸
    • 中医疗法
    • 中医药酒
    • 中医食疗
    • 中医养生
    • 中医方剂
    • 中医书籍
    • 中草药大全
    • 民间偏方
    中医书籍 名医名家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医案心得 中医养生 中医杂集 两性健康 中医针炙 中医治疗 中医文化 中医药酒 中医保健 实用药酒 中医进补 中药食疗 中医世界
    您的位置: 三九中药之家 → 中药材

    椿皮

    目录: → 中药材 发布时间:2009-10-25

    椿皮

    《中国药典》

    【拼音名】Chūn Pí

    【英文名】CORTEX AILANTHI

    【别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

    【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来源:中药网www.39yao.cn
    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根皮呈不整齐的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鉴别】

    (1) 本品根皮粉末淡灰黄色。石细胞甚多,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4~96μm,壁厚,或三面较厚,一面较薄,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纤维直径20~40μm,壁极厚,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11~48μm;簇晶直径约至48μm 。淀粉粒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3~13μm。干皮粉末灰黄色。木栓细胞碎片较多,草酸钙簇晶偶见,无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3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醋酐-硫酸溶液(19:1)1ml,溶液由黄绿色迅速变为污绿色。

    【炮制】

    椿皮: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段,干燥。

    麸炒椿皮:取椿皮丝,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

    【性味】苦、涩,寒。

    【归经】归大肠、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6~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樗白皮

    《*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Chū Bái Pí

    【别名】樗皮(《日华子本草》),臭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然后剥取内皮,仰面晒干;或剥取干皮。

    【源形态】

    臭椿(《群芳谱》),又名:臭楮(《食疗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遗》),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本草图经》),大眼桐(《纲目》),樗树、白椿。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平滑有直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60厘米;小叶13~25,有短柄,披针状卵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稍圆,近基部外具2大锯齿,齿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破裂后有奇臭。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小,绿色,杂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有雄蕊10,不具退化雌蕊;两性花及雌花雄蕊较短;子房由5心皮组成,花柱联合,柱头5裂。翅果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花期4~5月。果热期8~9月。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

    ①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

    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筒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长3~10厘米或更长,宽1~5厘米,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剩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臭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

    ②樗木皮(《本草拾遗》)

    干燥的干皮,较根皮厚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等,厚约1.5~2厘米。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极粗糙不平,有裂纹,有时刮去栓皮,露出淡棕黄色皮层。其它与根皮相同。根皮及干皮均以内厚、块大、黄白色、不带外皮者佳,一般习用根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分】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种子含油约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叶含异懈皮甙、维生素C等。

    【炮制】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樗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性味】

    苦涩,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衍义补遗》:"性凉。"

    ③《本草从新》:"苦,寒,涩。"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大肠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①《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②《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③《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匿,主下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

    ⑤《本草衍义补遗》:"能涩血。"

    ⑥朱震亨:"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⑦《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⑧《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妇人子宫出血及产后出血、子宫炎、肠炎、赤痢、肠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经痛及肝脏、脾脏等之疾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研末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附方】

    ①治痢疾:椿白皮(樗白皮)一两,爵床三钱,凤尾草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慢性痢疾:椿白皮(樗白皮)四两。焙干研粉,每次二钱,每日二次,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③治肠风下血不止,兼医血痢:樗根皮,不以多少,用水净洗锉碎,于透风处挂令干,杵,罗为细末,每称二两,入寒食面一两,搅拌令匀,再罗过,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九,先以水湿药丸令润,后于碟子内用白面滚过,水煮五七沸,倾出,用煮药水放温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如神丸)

    ④治下血经年:樗根白皮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入酒半盏服。(《仁存堂经验方》)

    ⑤治赤白带下,膀胱炎及尿路惑染:川柏、椿根白皮(樗白皮)、知母、白术、生甘草、泽泻、生黄芪片,煎水服。(江西《中草药学》)

    ⑥治赤白带:椿白皮(樗白皮)、鸡冠花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⑦治滴虫性阴道炎:椿白皮(樗白皮)五钱。煎服;另用千里光一两,薄荷五钱,蛇床子五钱。煎水,外洗。(江西《中草药学》)

    ⑧治遗精:良姜三钱(烧灰存性),黄柏、芍药各二钱(烧灰存性),樗树根皮一两五钱。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茶汤下。(《摄生众妙方》樗树根丸)

    ⑨治产后肠脱不能收拾者:樗根(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连根葱五茎,汉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渣,倾盆内,乘热熏洗,冷则再热,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时。忌盐、酢、酱、面、发风毒物,及用心、劳力等事。(《妇人良方》)

    ⑩治痔疮:椿白皮(樗白皮)三钱,蜂蜜一两。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⑾治疮癣:椿白皮(樗白皮)适量。煎水洗患处。(《陕西中草药》)

    【名家论述】《本草通玄》:"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樗根白皮1两,煎2次,滤汁混合分2次服,为成人1日量。系统观察82例,治愈81例。服药后发烧多在3日内降至正常,腹痛及里急后重平均2天消失(配合复方樟脑酊内服),脓血便多在2~3天内减少,以后逐渐转为正常。曾对治愈中的48例作了随访,结果有2例在2个月后复发,再服上药治疗,3月治愈。或用100%椿根皮流浸膏,成人每次10~15毫升,儿童每岁1~2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如作保留灌肠,剂量较内服者增大1倍,用水稀释10倍使用。经治70例,痊愈68例,无效2例。平均治愈时间6.3天。体温辟至正常平均为1.35天,腹泻控制平均为2.4天,大便恢复正常平均为3天。

    ②治疗阿米巴痢疾

    取干樗根白皮100克,加水至600毫升,煎汁浓缩至100毫升,成为1:1煎剂。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一般7天为一疗程。临床可根据年龄、体质及病情酌予增减剂量及疗程。较重病例每日剂量可达60毫升,连续给药15天以上,亦未见不良反应。观察31例,经用药7~24天(平均8.5天),临床治愈30例,好转1例(病程20年)。经选8例随访观察,6个月未有复发者。

    ③治疗便血

    取樗根白皮4两切碎,生绿豆芽、生白萝卜各4两榨取鲜汁,混合后加水煎汁过滤,冲入黄酒适量,临睡时炖温服。小儿酌减。经治30例,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治愈病例中起病半月以内的22例,均服4剂治愈;起病在半个月至3个月的5例,均服8剂治愈。

    ④治疗溃疡病

    将臭椿树皮剥下后,除去最外一层青皮,用内面厚白皮,晒干炒成老黄色研粉,制成丸、散,片均可。日服3次,每次2~3钱。419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治后临床控制185例(44.15%),显效89例(21.24%),有效101例,无效44例,疗效与制药方法有关,如用生樗白皮则疗效较差,炒成黑炭亦影响疗效。服药后有轻度口干、咽干,极少数出现恶心、呕吐。

    ⑤治疗蛔虫病

    用50%煎剂,早晚各服15毫升,3日为一疗程;或用大剂,每服3克,每日4次,3~5日为一疗程。治疗前后与服药期间均不禁食油类,亦不服泻药。结果排虫率与粪检阴转率平均在60~70%之间。服药期间有14人出现轻度恶心,2人产生呕吐症状。45名服用丸剂的患者一度产生轻度腹泻,均于停药后自行消退。

    ⑥治疗子宫颈癌

    取臭椿白皮1000克,麦糠500克,加水3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次50毫升,日服3次。部分病例用煎剂行局部涂布。共治10例,临床治愈1例,系宫颈鳞癌Ⅱ°晚期菜花型,经服药20天后,宫颈肿物消失,两次活检均未发现癌细胞,宫旁肿痛亦消失;显效1例,有效5例,无效3例。

    【备注】樗(臭椿)、椿(香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但在历代《本草》中每见合并叙述,商品亦多将樗皮、椿皮统称"椿白皮"或"椿根皮",盖因二者功用大体相同之故。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四川、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单独使用椿白皮,或椿皮、樗皮兼用。参见"椿白皮"条。

    【摘录】《*辞典》

    页首↑

    樗叶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Chū Yè

    【别名】樗木叶(《唐本草》)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

    【性味】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纲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

    【摘录】《*辞典》

    页首↑



    把 "椿皮" 添加到网摘:

    ·上一篇:蒲黄
    ·下一篇:槐花

      推荐中医文章
    随机推荐中药文章
    隆冬保健宜头部保暖慢性胃炎食物选择无缝珠紫弹树诃黎勒丸全叶青兰红花金果榄柏勒儿茶草木樨杏苏饮秋季防肥胖反弹秋吃药膳养阴润肺秋季多吃洋白菜防衰老夏季防凉席过敏症秋季进补食哪些粥化香树夏季忌食用变成红黄色的苦瓜...夏季忌生吃大蒜治腹泻蒿皮四物汤夏季孕妇忌贪吃冷饮深秋寒意浓谨防溃疡病家庭杀菌消毒正确方法问喉症治法秦岭耧斗菜缬草香叶天竹葵土牛膝松笔头水紫菀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在线留言
    三九中医药网分享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医书籍,健康知识,最全的中医药酒,中药材,医药数据供您查询.
    Copyright 2006-2010 中医药网 本站资源来自网络,如侵犯到你的权益请致函,我们将在尽快删除!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广告QQ:41415006